德水观澜 | “要好好吃饭”让大学生破防, “被理解”是年轻人最渴望的“宠爱”


胥爱珍

“工作压力再大,学习再忙,都要好好吃饭,好好保重身体!”6月20日,延边大学的毕业典礼上,食堂阿姨刘晓梅的脱稿演讲让无数毕业生破防。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高深的哲理,只有最朴素的“唠叨”:“外卖再方便,也不如自己做的营养健康”“受了委屈,别总是一个人扛”。视频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引发广泛共鸣。

网友的评论耐人寻味:“没有套话,全是感情”。真诚,是当下最稀缺的社交“技巧”。“要好好吃饭”的叮嘱触动大学生,恰恰因为它击中了当代年轻人的情感软肋。当代年轻人生活在一个矛盾的时代,他们被贴上“内卷”“躺平”“佛系”等各式各样的标签,却很少被真正倾听。年轻人远离家乡、亲人,独自在陌生的城市打拼,外卖、加班取代了家的烟火气,学习、社交“压力山大”。食堂阿姨像家人一样,用最平凡的话语表达了最真实的关心。这种“被看见”的感觉,远比千篇一律的励志口号更有力量。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心最深处渴望的,始终是最简单的感情——被看见、被理解、被真诚以待。这场演讲的“走红”,也启示我们:教育的真谛、城市发展的温度,往往就藏在这些最朴实、最接地气的互动里。当下年轻人真正需要的,或许不是更多的说教,而是更多的“被理解”。因此,无论是高校、企业,还是城市管理者,如果想赢得年轻人的心,不妨少一点“画饼”,多一点“加饭”。

我们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的密码,或许就在于此:将青年视为一个个具体的人,理解他们的欢笑与汗水,回应他们最真实、最日常的渴望,让“被理解”成为城市赠予青年的最好礼物。这意味着,城市管理者和服务者需要俯下身来,倾听青年的真实声音,感知他们的细微情绪。在搭建城市空间、提供公共服务时,融入更多“懂得”的细节。比如,设立更多提供平价健康热食的深夜食堂或便利店,让加班晚归的青年有一口热饭暖胃;在青年公寓嵌入便捷的心理疏导驿站或解压空间,为青年无处倾诉的情绪提供出口。甚至在政务服务窗口、企业入职培训中,少一些冰冷的流程和宏大的口号,多一些设身处地的沟通和实实在在的便利。当年轻人在这样的环境里,真切感受到自己被看见、被重视,他们自然会把城市当作第二个家,愿意在这里扎根奋斗,和城市一起成长。

(作者单位:德州日报社)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黄晓龙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