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除“李鬼”账号,护清朗空间


□张慧

近期,网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依法处置3008个假冒仿冒账号的行动,犹如一场网络空间的“大扫除”,揭开了虚假账号泛滥的冰山一角。这些以“XX报”“XX文旅推荐官”等面目出现的“李鬼”,不仅是对公众知情权的公然践踏,更是对网络生态秩序的系统性破坏。

仿冒乱象丛生,侵蚀着网络生态根基。假冒仿冒账号的泛滥已形成一条成熟的黑色产业链。从“延边大学刘晓梅阿姨”账号盗用他人肖像带货,到“韦东奕严选”借学霸人设售卖高价“祈福手串”,这些账号深谙“流量变现”之道,通过模仿热点人物形象、伪造权威身份,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粉丝,再以虚假宣传、诱导消费等方式套现。更有甚者,利用AI技术合成院士推荐护肤品的虚假视频,其逼真程度足以迷惑专业人士,折射出技术滥用带来的新型风险。一方面损害消费者利益,侵害他人姓名、肖像权等合法权益;另一方面,破坏市场环境,干扰公共治理,损坏地方形象与政府公信力。

平台治理与专项行动协同构筑“防护网”刻不容缓。面对愈演愈烈的乱象,监管部门与平台正构建多层次防控体系。中央网信办2025年“清朗”专项行动将“整治短视频领域恶意营销”“打击AI技术滥用”列为重点,从政策层面划定红线。抖音等平台则推出《关于“恶意营销号”的治理规范》,通过AI识别异常模仿行为、建立账号健康分机制,实现从内容审核到账号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对涉及党政军机关名称的账号实施人工审核,从源头拦截违规注册。技术手段的升级成为关键突破点,人脸识别技术在账号注册环节的应用,有效防止虚假身份认证;内容检测算法能够识别AI生成的合成视频,如某院士推荐护肤品的虚假内容即被快速下架。这些技术创新不仅提升了治理效率,更形成了“技术对抗技术”的良性循环。

根治假冒账号乱象,需构建“法律-技术-公众”三位一体的长效机制,将短期整治与长期建设紧密结合。法律层面,《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明确要求平台核验账号真实性,而即将于 9月实施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将为AI内容监管提供更坚实的依据。技术层面,需进一步推动跨平台数据共享,如建立假冒账号黑名单库,防止违规主体“换马甲重生”。公众层面,则要提升用户媒介素养——在关注“XX官方直播间”时,应通过平台认证标识、历史内容等细节甄别真伪,发现可疑账号及时举报。抖音等平台推出的“一键防网暴”功能,以及“争议热点信息打标提示”机制,正在重塑用户参与治理的路径。当技术手段与公众监督形成合力,假冒账号的生存空间将被持续压缩。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每一个虚假账号的背后,都是对信任体系的一次冲击。从3008个被处置的账号到千千万万网民的期待,这场治理行动既是对乱象的雷霆出击,更是对网络文明建设的深刻启示。唯有坚持法治刚性、技术韧性与公众理性的统一,方能让网络空间真正成为“正能量的聚集地”,而非“李鬼”横行的法外之地。当每个用户都能成为网络生态的守护者,当每个平台都能筑牢技术防控的堤坝,当每一次违规都能受到法律的严惩,清朗网络的愿景定能照进现实。

(作者单位:庆云县崔口镇人民政府)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榕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