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触网别“触坑” 防诈要“在线”


□张兆坤

日前,演员朱时茂发视频称自己一天之内连遭两次骗局、被骗2000元的消息引发热议。朱时茂作为“反诈大使”竟也中招,实在让人意外,这也警醒着我们。2025年6月,公安部刑侦局发布的数据显示,过去一年,被骗者年龄最大为93岁,最小为9岁。这提醒我们,反诈从不是“别人的事”;尤其在网络渗透生活方方面面的当下,我们更需牢记“触网”别“触坑”、防诈要“在线”。

诈骗之所以能穿透身份标签、跨越年龄界限,核心在于骗术始终紧跟社会热点翻新花样。眼下中高考成绩陆续公布、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骗子准确捕捉并利用家长和学生急切与憧憬交织的心理,或以“老师”名义在家长群发起收费通知,或抛出“预先录取”“内部指标”的诱饵,甚至伪造查分网站设下圈套。这些套路看似只盯着升学节点,实则暴露了诈骗的本质:无论是公众人物还是普通人物,无论是老人还是孩童,只要身处某个社会热点的辐射圈,就可能成为诈骗分子的目标。

然而,困难再大,也大不过铁腕整治的决心;骗子招数再多,也多不过全民共防的智慧。2024年,国家反诈中心平均每天给各地推送至少66万条诈骗预警指令,相当于警察平均每分钟要在458个骗子得手前进行拦截,争分夺秒守护群众财产安全。这些举措虽让部分群众摆脱坐以待“骗”、束手待“坑”的被动局面,但反诈非一日之功,要让防护更精准,还需打出更细致的“防骗组合拳”。

具体而言,要在重要时间节点前筑牢“预警防线”。比如中高考前后,教育部门可联合社区提前发布“升学诈骗预警清单”,提示“查分唯一官方渠道”“不存在内部录取指标”“学费不要打入私人账户”;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期间,针对“红包诈骗”“亲情求助诈骗”高发特点,可通过拍摄、推送情景短剧,用生活化场景演示骗局套路,让群众在享受节日氛围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防骗教育。

而对于“一老一少”易受骗群体,则要实施“定制化防护”。老年人对“健康养生”“养老投资”的关注度较高,可组织医护人员、金融从业者进社区开展面对面咨询,用真实案例拆解保健品、“以房养老”等骗局的话术漏洞;青少年热衷网游,游戏平台可以在账号登录页面嵌入“充值诈骗警示窗”,提醒青少年“不轻信代练、不泄露验证码”,并用互动问答、情景模拟等方式强化记忆。

反诈是与罪恶的较量,别信、别贪、别冲动才能守住财产、守住安宁;老百姓挣钱不易,愿人人多些警惕,让日子过得踏实舒心。

(作者单位:宁津县融媒体中心)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张明昭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

(作者:​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