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整治“谷子”乱象,守护未成年人网络净土


□王萌

近日,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2025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将借绝版“谷子”、明星周边等名义侵害未成年人的行为纳入重点整治范围。这类行为利用青少年亚文化情感需求,将兴趣载体异化为侵害工具,亟需精准治理。

精准拆解“消费陷阱”,守护未成年人财产安全和理性消费观。所谓绝版“谷子”,往往是商家利用“饥饿营销”制造的假象。他们瞄准青少年对偶像、动漫角色的情感喜好,刻意营造稀缺感,诱导未成年人过度消费,甚至导致其盗取家长存款或陷入借贷消费。这不仅造成经济损失,更扭曲了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助长了盲目攀比的不良风气。整治的关键,在于有效监管这类营销行为。电商平台应建立针对未成年人的消费保护机制,对单笔超200元或高频交易触发强制家长确认。市场监管部门需重点打击虚假宣传,对虚构“绝版”“限量”信息、恶意哄抬价格的商家依法追责,从源头遏制针对未成年人的非理性消费诱导。

严防“信息侵害”,筑牢未成年人隐私安全防线。以“图片定制”等为名的新型“谷子”服务风险更高。不法分子常以“制作专属周边”为诱饵,诱骗未成年人上传个人或家庭隐私照片、敏感信息等实施敲诈勒索,或是在定制内容中植入低俗、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造成直接伤害。对此必须严加防范和打击。平台需对提供“定制”服务的商家或用户进行严格且有效的实名认证审核。同时,建立有效的内容过滤机制,重点拦截含有不良信息或诱导泄露隐私的定制内容。网信、公安等部门应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对利用“谷子”交易实施信息侵害的违法行为形成高压打击态势。

遏制“过度商品化”,引导“谷子”文化回归健康轨道。“谷子”本是青少年在特定文化圈层中表达兴趣、寻找共鸣的一种方式。然而,在过度商业化的驱动下,部分平台和商家刻意制造圈层内的攀比氛围,迫使青少年陷入焦虑性购买,背离了兴趣爱好的初衷。专项行动在打击乱象的同时,应积极推动构建更健康的亚文化生态。平台可探索建立机制,鼓励和支持创作者分享不以盈利为首要目的、能体现文化内涵的优质周边内容。学校与家庭需加强引导,帮助未成年人理解兴趣爱好的本质在于分享、创造和获得精神满足,而非物质上的攀比和占有。只有剥离过度商业化的裹挟,才能使“谷子”回归其作为健康表达兴趣、联结同好载体的本真价值。

“谷子”本身并非问题,问题在于其被利用成为侵害未成年人的工具。整治旨在清除乱象,而非否定亚文化。只有平台担责、监管严打、家校共育,才能让“谷子”承载的青春热爱,在清朗网络中健康生长。

(作者单位:禹城市畜牧业发展中心)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尹晓燕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

(作者:​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