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楠楠
近日,罗永浩对西贝使用预制菜的质疑,再度将这一话题推至舆论风口。表面看,争论焦点是餐饮企业是否使用预制菜;深层观之,其折射的是消费者对餐饮行业真实性、透明性与价值对等的强烈诉求,是公众对知情、公平消费环境的普遍渴望。这场风波,实则为预制菜行业发展敲响了“规范警钟”。
当下,预制菜早已不是餐饮业的“选择题”,而是绕不开的“必答题”。行业数据显示,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预计 2025年将突破6000亿元,目前其在连锁餐饮中的渗透率已达80%,约四成外卖订单来自预制菜。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与高频消费,推动预制菜走向标准化、透明化和创新化,已不仅是企业竞争的需要,更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路径。
标准化是破局之基,更是信任底线。当前预制菜行业面临的首要挑战在于定义模糊与标准缺失,导致消费者、企业与监管部门之间缺乏统一认知,信任体系难以建立。具体而言,当消费者以现炒菜品的价格期待“锅气”与独特风味,却收到工业化复热而成的料理包时,不可避免产生“被欺骗感”。尽管部分地区已出台相关规范,却在适用范围、强制力度与分类细致度等方面仍与市场期待存在显著差距。值得注意的是,《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完成审查,即将公开征求意见。该标准有望明确预制菜的基本分类、原料与工艺要求、标签规范及贮存条件等关键内容。只有依托科学、统一且具强制性的国家标准,才能从根本上界定预制菜范畴、设立准入门槛、淘汰低质产能,最终构建一个消费者买得放心、企业做得规范的健康市场环境。
透明化是信任之桥,亦是品牌底气。对企业而言,透明化绝非负担,而是塑造品牌公信力的战略投资。消费者抵触的从来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信息不透明下“被动选择”的消费体验——花着现做菜的钱,却不知情地食用了预制产品,这种“信息差”才是矛盾的根源。安徽老乡鸡的做法值得借鉴:其主动将菜品区分为“餐厅现做”“半预制”与“复热预制”三类,并以颜色标签进行视觉化区分,有效建立了与消费者的信息对称。从源头食材的严格溯源,到中央厨房的智能化品控,再到终端餐饮安全信息的主动公开,透明化实践贯穿全链条,赢得消费者广泛信任。这启示更多企业:应在菜单、外卖页面等消费触点显著标注预制类型,用“料理包”“复热即食”等规范术语替代模糊表述,从制度层面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让透明成为行业共识。
创新化是价值之源,更是升级密钥。长期以来,预制菜被贴上“低质”“廉价”“缺乏风味”的标签,根源在于创新不足。事实上,预制菜完全可以通过多维创新,迈向更健康、更美味、更贴合现代饮食需求的新赛道。技术层面,可推广急冻锁鲜、非热杀菌等工艺,减少添加剂使用,实现“清洁标签”;品类层面,可深耕功能性需求(如低脂、低糖)、挖掘地域特色(如地方名菜预制化)、复刻传统风味,打破同质化竞争;经营模式层面,可探索“明厨亮灶+预制”“人机协作现制+预制补充”等模式,兼顾效率与消费体验。唯有通过持续创新,预制菜才能摆脱“低端替代品”的刻板印象,真正成为满足消费者多元需求的优质选择。
舆论风波终会平息,但公众对“放心餐饮”的期待永不会退场。西贝事件不应仅是一次舆论风波,更应成为预制菜行业构建透明信任体系的重要转折。未来,唯有将标准写入法规,把选择权真正交还消费者,鼓励企业通过规范经营、主动公示和持续创新赢得市场尊重,预制菜才能彻底摆脱质疑,贴上令人信服的“放心标识”,真正融入现代餐饮体系,成为中国餐饮高质量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信赖一环。
(作者单位:乐陵市郭家街道办事处)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榕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