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以来,营商环境再次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广东汕头、河北承德等地相继通报多起损害营商环境的典型案例。
这些案例中,有的官员“靠审批吃审批”,以“亲而不清”的方式收受礼金,破坏公平竞争秩序;有的“伸手索贿”“违规收费”,加重企业经营负担;有的频频去企业走访、调研,美其名曰“帮扶”“指导”,让企业不堪其扰;还有的在审核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招投标中“走过场”,在工程承包中“任人唯亲”。种种乱象反映出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花样百出”,严重损害政府公信力,破坏健康的营商生态。
市场经济的“候鸟”特性,决定了营商环境是区域竞争的核心竞争力。然而近年来,营商环境建设中的“虚火”与“乱象”层出不穷,一些顽瘴痼疾“久治不愈”,成为影响发展的阻力。在各地全力以赴“拼经济”的背景下,如何实现营商环境的“破”与“立”,值得深入思考。
图片由AI生成
破“形”立“本”,好的营商环境,重在“望闻问切”解决问题,而非“涂脂抹粉”装点门面。今年初,河北省三河市的“招牌风波”便是形式主义的典型例证。当地城管部门以“执行市政府规划”为由,强制要求商户禁用红、蓝、黑三色招牌,折腾半月后因纪委介入才恢复原状。这场闹剧背后,折射出部分管理者缺乏对商户经营成本的体谅、对市场主体需求的回应,只剩下对行政指令的机械执行。乱象根源在于一些干部固守“上级满意优于企业满意”的思维,却忽视了营商环境的本质在于“让企业安心经营”。这种眼睛只向上的“优化”,实质上是打着服务旗号的变相扰民。
破形式之茧,立亲商之本,需要“刀刃向内”的勇气。比如,北京推行“扫码检查”改革,执法人员不扫码,企业可拒绝检查,检查后企业可评价,用“阳光执法”管住权力任性;杭州在8.0版营商环境改革中引入AI技术,用招投标监管大模型杜绝“暗箱操作”,用信用修复智能初审提高效率。这些创新,都是从企业视角出发,“把方便留给企业,把麻烦留给自己”,给出了营商环境优化的“正确打开方式”。
破“伪”立“真”,好的营商环境,要的是“悉听尊便”,不是“强人所难”。这几年,有些地方针对企业的督查检查名目较多、频率较高,且“重留痕”等问题突出,各种各样的“痕迹管理”耗时耗力,给企业增加了不必要的负担。相关部门入企检查,企业疲于应付,难以专注发展。还有的地方为彰显“热情”,一股脑地将各种政策、资源“大水漫灌”式地送上企业门,看似热闹非凡,实则企业并不“买账”。对企业来说,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商机转瞬即逝。营商环境的优劣,说到底是让企业办事更顺畅、发展更安心,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便是最佳状态。
破“虚”立“实”,好的营商环境,靠的是“真抓实干”,而非“纸上谈兵”。纵观历史,善治国者必懂亲商重商之道。春秋时期,管仲为外来商人提供“一乘者有食,三乘者有刍菽,五乘者有伍养”的优厚待遇。这种细致周到的服务,使“天下之商贾归齐若流水”,助齐桓公成就“九合诸侯”的霸业。唐代严禁官员经商与民争利;宋朝立国后即颁布一系列恤商法令;元代实行宽松商业政策,保障商旅安全;清代则通过发放贷款扶持商户发展百年老店、推动品牌经营。历史经验表明,亲商重商关键在于提供务实管用的政策和真心贴心的服务,必须传承“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的智慧,恪守服务企业的初心。
在这方面,山东的实践提供了有益参考。近年来,山东聚焦企业“急难愁盼”,推出“一业一证”改革、“政银企”对接机制、涉企行政执法专项整治等系列举措,着力打通营商环境“肠梗阻”,以“真改革”取代“假把式”,以“主动服务”代替“被动应付”。
由此可见,营商环境的“破”与“立”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破除形式主义,方能树立务实作风;革除懒政怠政,才能催生主动服务;遏制权力任性,方可建立公平公正。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各地在优化营商环境的过程中,应少一些“政绩盆景”,多一些民生实事;少一些“口号承诺”,多一些实际行动。守住“厚待商人”的智慧,强化“服务企业”的担当,才能让企业“留得住、发展好”,让市场经济的“候鸟”安心筑巢、振翅高飞。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胥爱珍 编辑|张晓航
审核|张晓航 终审|朱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