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斌
近日,河南省息县江庄村52岁村支书彭卫通过短视频平台,将村民生活、政策宣讲、民意收集、文明新风等,通过短视频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感受新农村变化,更开启直播带货,发展电商,单场直播成交额达十几万元,收获了一大批“粉丝”,被网友和村民称为“网红支书”。这看似是个体实践,其背后折射的却是新时代基层干部群体在思想观念、工作方法与治理理念上的深刻转变,成为赋能乡村振兴的关键内生动力。
江庄村的成功不是个例。近年来,随着短视频等新媒体技术、平台逐渐升温,一批思想活跃、善学善用的基层干部跃然于方寸屏幕之上。江西省北山村党支部书记陈建国注册“北山陈支书”账号,通过直播销售农家梅干菜等农产品,年销售额超2500万元;湖北省茅塔乡党委通过短视频展示防溺水演示、茶叶制作教程等内容,吸引年轻群体关注,带动当地农产品销售和乡村旅游……一个个“网红支书”为乡村全面振兴带来一股新风。
“网红支书”的兴起,本质是基层治理打破“路径依赖”的必然结果。长期以来,部分基层工作困于“会议传达、文件落实”的单向模式,尤其是村庄治理、基层党建工作,常被贴上“不接地气”“搞形式”等标签,干群之间仿佛隔着一层“无形的墙”。新技术的应用,本质上是基层干部思想观念上的革新。当干部们不再将新媒体视为“不务正业”,而是将其作为贴近群众、凝聚共识的新工具时,技术便真正成为了治理的赋能者。短视频、直播、微情景剧等,使政策从生硬抽象的“文件语”转化为亲切生动的“家常话”,消除了疑似说教的隔阂,增强了穿透力和群众认同感。
更深层看,“网红支书”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乡村治理范式从“事后应对”向“事前预防”演进。河南鹤壁三家村95后村支书张桂芳发起制作“村长的挑战”系列短视频,组织老人免费旅游、办婚礼等,吸引29.8万点赞,提升村民幸福感的同时带动好家风、好村风的形成,成为基层治理的典范。提及治理,多数人会将“事后治”作为重点,很少将“提前理”作为抓手。三家村利用系列短视频的形式,将村民们聚起来,打造品牌活动,潜移默化地引导观念、化解潜在矛盾,有效培育乡村社会的自我调节能力,产生“多赢”局面,这不仅是治理效率的提升,更是治理现代化的体现,为乡村振兴注入可持续的发展内核。
“网红支书”们的不断出圈,展现的是一种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担当,一种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情怀。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接下来,年轻干部要在做好基层治理、培育文明乡风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乡村资源、发挥特色优势、带动当地致富,将互联网、新技术充分运用到振兴工作中来,进一步激发基层活力,共同绘制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壮美画卷。
(作者单位:德州日报社)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榕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