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萌
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全国多地出现了“酒店冷、帐篷热”的旅游消费新现象。从武汉东湖的“帐篷围城”到敦煌鸣沙山的“沙漠星空营”,从北京怀柔的“野奢帐篷酒店”到广东多地连绵的帐篷灯,帐篷露营正从小众玩法跃升为假期新宠。
“帐篷热”的核心,是人们对“假期自主权”与“经济自主权”的双重审视。与传统酒店节假日动辄千元的高昂房价相比,帐篷露营以几百元可重复使用的亲民投入,赋予了消费者对预算的重新支配权。它更以一种轻盈的姿态重构了假期的时空边界——让湖畔、山野、城市草坪皆可成为栖居之地,将假期节奏从“赶时间”的疲于奔命转变为“享时光”的松弛自在。这种对消费选择与时间安排的双重掌控,正悄然重塑着当代旅游者对假期价值的根本定义。
“帐篷热”的兴起,是年轻群体新式“露营美学”的态度表达。过去,“入住的酒店星级”与“发布的度假照片”常被视为旅行价值的体现。如今,年轻人更注重旅行的情绪体验,同时愿意为提升品质的装备付费。这种消费行为,并非回归简陋,而是摒弃传统“标准化精致”,转而创造个性化的深度体验。在湖畔星空下布置一方兼具格调与舒适的小天地,在篝火旁与朋友共享精心准备的野餐,这种融合了自然野趣与品质细节的“野奢”风尚,正成为年轻人追求精神满足的新象征。
“帐篷热”的蔓延,也在推动假期经济的场景创新。面对新的消费需求,不少酒店不再固守单一模式:广州部分酒店将顶楼露台改造成“城市露营区”,提供帐篷租赁和烧烤服务;杭州的酒店推出“客房+周边营地”联票,让游客既能享受酒店的卫浴便利,又能体验帐篷的野趣。与此同时,“露营+音乐会”“露营+自然教育”等复合业态的兴起,使露营从一种个人休闲选择,拓展为有组织、有保障的公共生活方式,为文旅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帐篷热”的持续升温,本质上是旅游市场对消费需求变化的积极回应。当然,热潮背后也需要关注环境承载、服务规范等配套建设。只有在供给优化与行业规范之间找到平衡,才能让“帐篷热”真正成为文旅产业提质增效的新动力,让这顶小小的帐篷撑起更多人对美好假期的期待。
(作者单位:禹城市畜牧业发展中心)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尹晓燕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