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家镇:念好“三字诀”做强合作社

□通讯员吕玉菡报道

近年来,宋家镇坚持党建引领,不断抓牢抓实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以“管、变、培”为抓手,全力盘活各类资源要素,有力推动全镇合作社高效有序发展,切实为集体增收、群众致富赋能。

着眼于“管”,增强发展“内驱力”。宋家镇按照“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发展一个规范一个”的整体工作思路,着力解决合作社“散、小、弱、空”的问题。一是全面排查。成立由管区、党建办、经管站等骨干力量组成的调研组,深入各村党支部领办创办合作社开展逐一调研,按照六有(有成员、有事、有合作、有牌照、有账、有返还)的标准分类建立工作台账,摸清底数,掌握情况。目前,分类建立64个合作社的台账。二是建章立制。在落实好合作社各项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发展实际健全规章制度,完善运行机制,规范利益分配,增强服务功能,提高市场竞争力。每个合作社选派一名优秀的辅导员,每月开展一次合作社政策宣讲或者是相关业务辅导,规范合作社运营。今年以来,辅导员累计开展辅导400余次。

着眼于“变”,理顺思路“增活力”。宋家镇坚持“党建引领融合发展”的工作思路,围绕地块散、小、多的问题进行破题攻坚。一是规模化流转土地。鼓励各村发挥支部引领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各支部领办合作社采取统购统销、统一管理的方法节约种植成本,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常麻村联峰种植合作社流转村内80%的耕地,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进行统一管理,2022年群众每亩分红近1900元,为集体增收3万余元。目前,全镇土地规模化经营14000余亩,带动增收120万元。二是盘活闲置资源。以“三类地”开发利用为契机,支部引领整合区域内各类闲置资源,并坚持“一村一品”、因地制宜进行盘活利用,村集体统一经营。王集村盘活闲散废弃地10余亩建设4个蔬菜冷棚,每年为集体增收5万余元。西于河村盘活坑塘20余亩进行莲藕种植,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10万余元。目前,全镇盘活利用闲散废弃地350余亩发展庭院经济、坑塘经济、光伏经济等,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40万元。三是发展特色产业。

宋家镇坚持分类施策、分类管理,根据地域、区位优势,创新发展模式,发展特色农产品。刘林村益农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耕地30余亩进行红薯种植,亩产量达7000多斤,每亩纯收入3000多元,可为集体增收7万元。目前,全镇整合400余亩地发展红薯、油桃、葡萄、葫芦等特色农产品8种,每年可为集体增收32万元。

着眼于“培”,厚植人才“蓄动力”。宋家镇坚持统筹谋划、上下联动、示范带动、全面推进,不断开拓合作社发展路径。一是走出去看。宋家镇积极发挥党建共同体作用,多次组织党支部领办创办合作社注册成员赴宁津、武城等地学习合作社先进经验做法,查漏补缺、补齐短板。今年以来,赴外地学习5次,达200余人次。二是引进来讲。邀请专业人士、优秀合作社负责人等前来授课,结合各类多形式、多层次示范开展培训12次,打破经营者眼界窄、培训内容与实际有脱节的难题,培养了一批懂法律、善经营、会管理、有热情的带头人,推动党支部领办创办合作社高质高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