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马松松报道
本报讯 近年来,我区聚焦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全面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持续健全体制机制、提升服务效能、完善保障措施。
我区以区人民医院和中医院为核心,托管15家基层卫生院,将人、财、物全部划转,统一党建、人事、财务、业务等制度规范,形成“十统一”管理模式,建设后勤服务、器械耗材、药品配送等6个管理中心,对成员单位进行同质化管理。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医共体自上而下同规划、同部署、同推进。
医共体总院建设胸痛、卒中、创伤等“六大中心”,并将救治关口前移,各分院建设胸痛、卒中等救治单元开展协同救治,畅通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绿色通道。建设医共体中心药房,统一开展药品采购、储备、结算等工作。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区级建设慢病管理、传染病防治、精神卫生及肿瘤诊疗等中心,为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务。乡镇建设21处名医基层工作站,建成33处一体化管理的中心村卫生室,设立20处村级服务点,今年改造提升的100处卫生室,上半年50处已完成改造任务。
强化协同联动,推动形成服务共同体。推动服务方式从“被动”到“主动”深入推进“两院一体”融合发展,由乡镇卫生院托管乡镇养老院,全面改造内外环境、设施设备,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康养服务。分级分类做好65岁及以上老年人、慢病、新生儿等群体的健康服务。共建立居民健康档案45万余份、建档率达94.14%。
推动签约服务从“单点”到“矩阵”,建立家庭医生“1+1+1+X”签约服务模式,区、镇、村三级共同做好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工作,遇到疑难杂症,邀请上级医联体相关专家参与会诊。共组建签约服务团队168个,签约28.8万人。
推动信息服务从“分散”到“集成”,探索推进医共体信息化建设,建成影像、心电、检验等5个远程诊断中心,实现检查在基层、诊断在总院。2023年,共提供B超、放射、检验、心电等专项技术指导4万余次。扎实推进城乡“心电一张网”建设,将远程心电延伸至全区124家村卫生室,中心村覆盖率达100%,确保患者第一时间筛查、第一时间转运、第一时间救治。截至2024年5月底,共通过“心电一张网”挽救心梗患者102人。
完善保障措施,推动形成发展共同体。强化人才支撑,在医共体内部推行“上派下沉”培养机制,选派21名骨干医师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医共体牵头医院下派15名“业务院长”,对各分院进行管理指导;选派业务水平高的专家,定期下沉开展帮扶。总院退休职工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下沉各分院坐诊。 2023年,共帮扶坐诊1290次、实施手术761例。强化硬件配备,以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为抓手,投资2亿元,对各分院基础设施进行提档升级,对落后设备进行更新换代。截至目前,共新建门诊综合楼4处、健康管理中心3处,购置医疗设备335台套,增设急救车23辆。6家乡镇(街道)驻地卫生院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推荐标准。强化特色建设,推动“一院一特色”建设,结合地理位置、技术偏向、群众需求等因素,推动基层卫生院错位发展、差异化提升。其中糜镇卫生院建成县域医疗次中心,设立120急救站,提升服务能力达到二级医院标准;临齐街道卫生院位于城区,建设老年养护院,开展医养结合服务;神头镇卫生院依托区中医院技术扶持,打造集诊疗、保健、教学为一体的国医堂。截至目前,共创建市级基层医疗机构特色专科1个、市级基层中医药优势专科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