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城报|神头镇构建“四链”深度融合生态 释放高质量转型发展强劲动能

□通讯员李然报道

本报讯 近年来,神头镇立足“智圣故里”“农业强镇”独特优势,牢固树立“链式思维”,坚持以产业为根本、创新为主导、人才为支撑、教育为驱动,聚力打破要素壁垒,实现资源耦合联动、一体衔接,激发澎湃发展强劲动能。

健全人才链 构造优质人才矩阵

筑好聚才蓄水池。举全镇之力,开展全覆盖式人才摸底行动,搭建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等7类在外优秀人才数据库,入库人员216人,同步成立神头籍人才联络群,团委、党建、党政等部门联合管理,常态化与入库人才沟通对接,提供精准化服务,今年以来,引进返乡创业人才40余人,人才资源加速集聚。打造引才强磁场。深化双招双引联动机制,紧扣畜禽养殖、环保材料、纺织服装等镇域重点产业需求,由“一把手”牵头组建引才使团,先后前往京、津、冀等多地与高层次人才对接,为辖区企业精准匹配博士人才3名,新签订战略合作协议4项。铸造育才“大熔炉”。实施“按需施教”,针对基层治理、企业管理、农业技术、青年创业等不同人才群体,以乡镇党校为依托,落实分级分类培育管理,丰富政策宣讲、技能培训、实践指导等形式,邀请在外企业家、高校教授、科研专家,围绕乡村建设、企业管理、养殖种植等方面,组织开展多样化培训10余期,培训人员800余人次。打造“用才”新高地。高站位谋划搭建用才平台,将基层一线作为“练兵场”,规划设立占地265.59亩神头镇产业园区,以山东霍普集团为行业龙头,重点打造工业用外包装、木业加工、现代家居制造、仓储物流等上下游板块,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6亿元,利税1100万元,吸纳当地就业1200余人,为人才集聚提供有力保障。

完善教育链 助推产教集聚融合

人才共育。以产业需求为导向,鼓励辖区13家规上企业积极走出去,与高校院所合作对接,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教育培养机制,综合人才需求、专业设置、实习就业等要素,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企业发展与人才互惠共赢。兴瑞进出口已与德州学院深化合作,打造德州学院服装学院校外实习合作基地,先后开展校内专业培训2次,承接毕业实习10余人。技术共研。以“推进德州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先行区建设”为契机,靶向吸引京津冀高校、科研院所专家教授,通过顾问指导、短期兼职等方式投身基层一线,与辖区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企业纾困解难、把脉开方,目前,骏达机械、华润新能源已分别与河北经贸大学、华北理工大学教授签订柔性合作协议,围绕企业管理、技术研发等重点方面强化互动交流。成果共享。深入实施引企入校行动,由镇政府牵线搭桥,组织辖区链主企业与华北理工大学、德州学院、中国电力科学院等高校院所对接,就风力发电、自动化生产、镀锌技术研发等开展定期研讨,共同解决技术难题,助力关键技术攻关,现阶段,已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技术成果3个。

布局创新链 强化创新引领驱动

锚定新赛道,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抢抓数字产业发展机遇,大力发展鼎越环保、骏达机械、德沣检测等3家数字经济核心企业,建立健全从孵化培育、成长扶持到推动壮大的全生命周期梯次培育体系,增强数字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推动弯道取直、后发赶超。 2024年,全镇数字经济核心企业营业收入达4500余万元,实现数字经济增加值503.91万元,对全区数字经济增加值贡献率达3.89%。培育新业态,竞争优势加快显现。以创建德州市电商示范镇为目标,依托本地土特产品优势,孵化培育本土电商产业,搜集挖掘辖区电商人才11人,先后组织参与“电商赋能耀动陵城”“育新农、促共富”等专业化电商培训,持续引导农业生产从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协助创立思沁善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与肉鸡屠宰加工企业大信食品协同联动,打造“产品生产+电商直播”运营方式,助力扒鸡产品实现生产、供应、销售一体化。全镇活跃电商经营主体数达68个,线上销售额完成3.43亿元。探索新模式,发展动能持续释放。强化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发展,以九合聚村为试点,投资160万元打造九合聚村智慧社区平台,融合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实现对光伏设施、农业发展、民生服务等信息实时动态掌握,通过智慧化手段,推动形成现代化乡村管理体系。

做强产业链 打造发展强劲引擎

突出总体规划布局。充分发挥农业发展优势,培优扶强畜禽养殖龙头企业,聚力打造集孵化饲养、饲料生产、屠宰加工、品牌销售等为一体的畜禽产业体系,利农养殖通过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实现日产鸡苗能力由5万只跃升至16万只,排名全省前三,年创造产值6000万元。狠抓特色产业发展,创新发展林下蟾蜍、林下肉鸡、水蛭养殖、金银花种植等特色种植养殖产业,擦亮朔里农业品牌,厚植发展吸引力。突出营商环境优化。针对全镇28家重点企业,选优培强28名机关干部作为企业首席服务官,通过“面对面”“一对一”方式,为帮包企业提供常态、精准、高效的指导服务,现场解决问题80余件,协调区级解决企业困难20余件,收集反馈意见46条。深化“一站式”服务改革,不断推动资金、人力、资源等力量向村级下沉,高标准打造村级便民服务站7处,下沉民政、卫健、人社等政务服务事项45项,设立村级办事员7名,创新“码上办”“集上办”“就近办”“跑腿代办”等多样化便民服务方式,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突出动能加速转换。持之以恒延链补链,深入实施企业技改扩规转型升级行动,推动传统产业提级增效和产能焕新。目前,全镇新增技改总投资7500万元,涵盖金属制品、食品加工、纺织等补链强链项目4个,扩充就业岗位100余个。同时,加快推进兴瑞进出口年生产阿拉伯大袍600万件(套)项目、双丰畜禽年加工1100万只肉禽及冷藏项目等在建技改项目建设,技改总投资达2.1亿元,完成设备更新总计400余台,为镇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