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运河之都 品淮安水韵 | 全国三十余家媒体“运河明珠淮安行”大型采访活动

十月的淮安城桂香弥漫,大运河两岸漕运总督府、河下古镇、白马湖、洪泽湖大堤……如颗颗珍珠,穿越千年,焕发新彩。 10月11日至14日,来自全国30多家媒体的记者齐聚淮安,参加“运河明珠淮安行”大型采访活动,共同领略生态水城之魅力,品味漕运名城之厚重,感知文旅兴城之活力。本报记者应邀参加活动。

江苏淮安,面积1.01万平方公里,人口560万,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淮扬菜之乡”“中国运河之都”等众多桂冠。流淌千年的运河水,孕育出淮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明清鼎盛时期,淮安是漕运指挥中心、河道治理中心、漕船制造中心、漕粮储备中心、淮北盐集散中心,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沿线“四大都市”。

大运河淮安段,主航道总长93公里,涉及10条各时期河道遗存,沿线分布93项各类大运河遗产。近年来,淮安积极融入和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启动里运河文化长廊项目建设,让历史与现实悠长会意,绘就淮安现代版“清明上河图”的经典画卷,成为新的城市名片。漫步期间,深秋的阳光洒在河面上,暖洋洋的;河风拂面,画舫驶过,惊起鸥鹭连连,飞落在草坪上、树枝上,鸣声清脆可人;夜晚的里运河更显“红灯十里帆樯满,风送前舟奏乐声”。

千百年来,无论河道怎么变,大运河都没有绕开过淮安,淮安人在治河、济运上不断创新与创造。“水上长城”洪泽湖大堤被誉为“水上堤堰奇观”。大堤始建于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完善于明清时期,最终改造完成于上世纪60年代,建设周期长达1800年,大堤的修筑形成了著名的“悬壶”,民间有“倒了高家堰,淮扬不见面”之说;本世纪初,依托淮河入海水道,大运河立交工程建成了亚洲最大的水上立交,同时满足淮河入海水道泄洪和京杭运河航运双重需求,堪称现代版水上奇观。

来到淮安,不得不提运河两岸的运河古镇,河下古镇、清江浦、蒋坝镇、码头镇、老子山镇、泗州城……深厚的历史积淀,丰富的运河遗存和故事,是这些运河古镇共同的特征,俨然成了运河记忆的特殊符号。淮安十分重视这些特殊的文化符号,并以这些古镇为标志性节点,打造大运河文化带上的特色典范、世界运河文化经典交流空间。







































图/文 郭庆萍 周甬 王峰 范晓林 赵文建 王健民 傅新春 翟文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