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德州 | 给力!看平原如何舞活三条绿色“产业龙”!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产业振兴,平原有深厚的基础,也有强劲的后劲。

平原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县,百万亩良田上飞扬着粮食蔬果畜禽三条产业龙,国家大型粮棉生产基地县、京津蔬菜园区、畜牧业强县……这些盛誉记录了平原传统农业的辉煌。

如今的平原,正载誉而行,顺应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风向,激发农业新动能,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唱响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的主旋律,三大产业正加速转型,“产业龙”引领平原向绿色农业、现代农业、高质量农业迈进。

围绕三大产业布局,平原三大产业间也在“架桥通路、互联互通”:11月16日,平原县现代农业产业联盟成立,将分粮食、蔬菜、农机、畜牧、林果5个分盟。张华、腰站为主的粮食生产;坊子、王打卦、前曹、王杲铺为主的绿色蔬菜种植;王庙、三唐、坊子为主的畜牧养殖,“一乡一品,一村一业”的格局正在加速并网融合。

百万亩良田种出“金山银山”

金山是玉米,银山是小麦。它曾让老百姓“手中有粮、心里不慌”,让平原粮食深加工产业有“充足粮矿、强大靠山”。

初冬时节,放眼平原田野,是一览无垠绿油油的麦苗。以小麦、玉米为主的传统粮食作物种植,是平原县农业的底色和特色。全县常年播种面积170万亩,总产100万吨。其中,2018年小麦收获面积达到86万亩,玉米播种面积达到83万亩,曾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重塑了粮食生产大县的辉煌。

在今年该县举办的第一届农民“丰收节”上,王杲铺镇董博泉村董镇远取得亩产812公斤的好成绩,成为本届“玉米粮王”。“说起高产经验,除了自身要勤劳外,还得益于近几年平原县科学化、机械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发展”,董镇远说道。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作为全国产粮大县,我县始终坚守“以粮为纲”,把推进粮食产业发展、提升粮食经济效能作为主攻方向,高点定位,强力推动。

要想改变传统粮食种植模式,增加农民收入,就要引入工业化经验的理念,植入创新基因,向优向好打造现代粮食产业。平原县把发展粮食订单收购作为粮食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工作来抓,完善“企业+农户”、“公司+基地”等生产经营模式,探索通过股份制合作、党支部领创办合作社等方式建立订单粮食的利益分配机制,调动农民参与订单的积极性。

近两年,全县推广种植优质小麦50万亩,年可为企业提供近11万吨的优质商品粮;推广种植糯玉米20万亩,年可提供商品粮6万吨,减少了外地购进原材料运输费用,增加了农民收入和企业效益。

一座座“金山银山”也吸引一个个农字号龙头企业到平原“扎营挖矿”。鲁望公司、美国宜瑞安、福洋生物、史丹利化肥……一批名企、上市企业引来了、建起来了,它们有的在“粮山搞深加工”,有的在服务“农民种山”,生产化肥等农资,有的直接扎下根来,引领农民科学种田。

龙头企业外联市场,内联农户,是实施粮食产业化的骨干力量。平原县从金融、人才等方面出台政策,扶持粮食产业发展,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发挥其引领带动作用。大力实施人才战略,运用高新技术嫁接改造传统粮食产业,向“专、新、特、精”方向发展,促进了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加快了粮食产业新旧动能转换步伐。

去年,该县对福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人才奖补100万元,促进粮食产业带动农业深度发展,补齐产业链条,打造全产业链现代化粮食产业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大力实施“粮安工程”和优质粮食工程,通过改造危仓老库,增加粮食仓储容量,提高储备粮管理水平,信息化建设达到与省互联互通,应急储运、加工体系得到完善。积极实施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使该县粮食流通、储运、加工能力大大提升,形成了粮食应急供应加工标准化、粮食储备流通智能化、主食产业化的现代化粮食产业格局,切实保障了粮食安全和全县粮食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40万亩菜园装满“菜篮钱袋”

坊子的西葫芦、王杲铺的黄瓜、前曹的西红柿、王打卦的瓜果、王凤楼的韭菜……提一个菜篮子,在平原走一回,你准装满篮子。其实,这些年平原一个个果蔬种植基地、专业市场正吸引京津等城市的菜贩“结队而来、满载而归”。

你装满了菜篮子,平原农民装满了钱袋子。

热量丰富,光照充足,雨热同季的自然条件优势,是平原县蔬菜产业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随着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生产的发展,蔬菜产业前后经历了露地种植、设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等三个发展阶段。

走进前曹镇鸣鸡店村,西红柿大棚成方连片,专业批发市场人流如织。仅仅几年时间,原本默默无闻的前曹镇鸡鸣店村,如今已通过种植冬暖式大棚西红柿出了名。

鸣鸡店和周围村庄土地肥沃,地下水甘甜,自然条件优越。自2003年起,群众就开始种植冬暖式大棚西红柿。随着西红柿专业批发市场的建立,西红柿的销售范围扩展到京津、山西、河南、甘肃等地,西红柿上市期间,每天的批发量都在10万斤以上,市场每年收入在20万元左右。

2008年,鸣鸡店村又成功注册了鸣鸡店西红柿商标,鸣鸡店牌西红柿的知名度、信誉度越来越高,销售范围越来越广,每年给当地群众带来20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西红柿产业成了鸣鸡店村民的摇钱树,鸣鸡店商标成为提升知名度的闪亮名片。2016年鸣鸡店又进入第二批山东省一村一品示范村的行列。

像前曹镇西红柿这样集中连片、稳产高产、优质专用、生态友好的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在我县还有很多。王杲铺镇的黄瓜、坊子乡的西葫芦、王打卦镇西瓜……一个个特色产业带,促进了该县传统特色农产品的质量效益稳步提升,乡镇设施蔬菜作物面积占比达30%以上,打造了特色农产品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

随着菜篮子工程的做大做强,目前全县蔬菜面积播种面积达40万亩,总产量220万吨,总产值22.8亿元,是全国580个蔬菜发展重点县之一、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

去年以来,该县深入实施蔬菜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农业优质化、绿色化、品牌化的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目前,全县拥有黄瓜育种基地1处,港澳蔬菜供应基地1处,育苗公司6处,黄瓜、西葫芦、西红柿、西瓜、韭菜、辣椒特色种植基地6处,农产品批发市场6处,从事蔬菜购销的专业经纪人达200多人。

围绕大棚黄瓜和西葫芦蔬菜产业的振兴,今年,该县举办了特色产业培训班6期,培育蔬菜产业新型职业农民600多人,加大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人才支撑。

千万只鸡猪加速“绿色成长”

陈书青,是平原县恩城镇马王村的 “猪倌儿”,她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也是一位有名的“养猪能手”。

在她一手创办的标准化养猪场里,每年存栏量达600头以上,出栏1000多头。“近几年,养猪发展明显比上两年好干了,原因除了养殖技术提升外,县里对规模养殖的扶持力度也加大了,我们村好几户都靠养猪走上了致富路”,陈书青说。

畜牧业是平原县传统优势产业,以畜牧业资源环境条件为基础,该县合理布局畜牧业生产,突出生猪、蛋鸡、肉牛、奶牛等优势产业,形成优势畜产品品牌。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先后创建国家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4个、省级10个、市级110个,全县规模养殖比重年均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

去年,全县生猪存栏42.07万头,出栏65.15万头;大牲畜存栏6.12万头;家禽存栏量1672万只,出栏3588万只。2017年,全县畜牧业产值达到35.1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0%,畜牧业已成为该县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该县还支持规模养殖场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设施装备水平,推进生猪产品“撤点并厂、定点配送”,推动屠宰产业布局优化与行业结构升级。平原翔皓食品有限公司是该县在建的一处高标准省级生猪定点屠宰厂,建成后可实现日屠宰生猪1000头,年屠宰量36万头。

在完善规模化养殖的基础上,该县还培植了佳和牧业、康信养殖场、丹源牧业、崔氏牧业等企业,配套建设了与养殖量相匹配的废弃物收集、贮存、处理和利用设施设备,将粪肥变成有机肥还田,实现了废弃物综合利用。目前,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配套设施建设比例达到70%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

该县依托山东汇富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设了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日处理病死畜禽20吨,满足了该县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需求。该公司利用国际先进的高温高压化制技术将病死畜禽制成肉骨粉,加工成高档有机肥料,彻底解决了病死畜禽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截止目前,共处理病死畜禽8.6万头、340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病死猪专业无害化处理场集中处理率达到100%。

全县可饲用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达60%,粮饲统筹、农牧结合、养防并重、种养一体的绿色畜牧业发展模式初步形成。德州农慧农牧业专业合作联合社由20余家养殖、种植合作社组成,年收储青贮玉米5000余亩、1.5万吨,加快了该县粮改饲发展步伐,成为全市的行业排头兵。

来源|平原时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