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上午,本报热线接到徐州市贾汪区紫庄镇园艺村吕世友先生的求助电话,请我们为埋葬在他们村里的一位烈士寻亲。本报于11月20日、21日分别在全媒体平台及报纸版面上刊发了《烈士安胜德,家乡在哪里?》的寻亲文章。
此前报道:请帮烈士魂归故里!安胜德,70年前淮海战役中牺牲,家乡可能在德州
稿件刊发后,引起了广泛反响,许多热心读者纷纷致电本报编辑部,提供线索有之,出谋划策亦有之,记者将到手的线索一一归纳,联系吕世友提供的线索,仍认为抬头寺镇安庄村最有可能是烈士安胜德的家乡。
11月22日,虽然前期致电安庄村支书安德涛时已经得到否定的回答,但记者依然驱车前往安庄村,并在安德涛的带领下,寻访了村里几位老人。
66岁的村委会会计安德金对安姓一支的来龙去脉颇为清楚,据他回忆,村中烈士仅有4人,分别为安文治、安文会(化名安文焕)、安德生和安德升,没有安胜德此人,并且村中也没有胜字辈。考虑到安胜德可能存在参军时化名的情况,记者请老人详细介绍了一下4位烈士牺牲的时间、地点、遗体是否寻回。遗憾的是,4人均未参加过淮海战役,遗体也已寻回下葬,与安胜德的情况出入颇大。
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烈士英名录中,安庄4名烈士均记录在册
这一点,在村中86岁老人安德胜那里,记者也得到了佐证。安德胜生于1932年,安胜德烈士牺牲的1948年,他已经16岁,如果安胜德是安庄人,安德胜对他也许会有印象。但老人从未听过这个名字,提到的几位安庄出身的烈士,也不符合安胜德的情况。
86岁的安德胜是安庄村最年长的老人,他表示在村中从未听过有安胜德此人
正当记者以为线索就此中断时,安庄烈士安文会的侄子——77岁的安书政老人无意中说的一句话,又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线索。据老人回忆,安庄村解放前隶属并不在抬头寺镇,而是叫李家桥区仙人桥乡安庄村,1958年才改成如今的名字,而那时的抬头寺区,正是如今张庄所在,而那里也曾经居住着安姓人家。
记者联系到了张庄村支书张洪峰,从他那里了解到,张庄曾经的确是有一户安姓人家,但在20年前就已经不在了。
张庄是否就是安胜德的家乡?
答案依然让人失望,张洪峰说,张庄村安姓人家并未有人参军,所以安胜德也不大可能是他们村的人。记者联系到了该村安家嫁出的女儿——70岁的安秀荣,她回忆说,家里的长辈去世后都安葬在村中,由此判定,安胜德与安秀荣家关系不大。
记者又联系到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张书民,想从他那里获取当时德州地区参军作战的情况,以此判断安胜德是否为德州人。
张书民翻阅了中共德州地方史,向记者讲解当时的情况:济南战役胜利结束后,华东和中原野战军协同发起淮海战役。当年11月至12月,渤海区先后动员和组成8个民工团、两个民兵团共32000多人奔赴淮海战役,此外还有淮海战役前已随军行动并参加淮海战役的渤海区的7个民工团,计31000多人,另有临时民工20.5万人也随军在前线服务。
参与人数之多,人员构成之复杂超出了记者的想象,但张书民根据记者提供的线索,判断安胜德应该不是民兵,并做出了突出的战斗事迹,他牺牲后部队应该会向籍贯派发《革命烈士证明书》。
循着这条线索,记者来到市民政局社会事业管理部,工作人员张舜星翻阅了《永恒的丰碑——德州市革命功臣英名录》后,表示并未有安胜德此人。
张舜星解释说,解放战争时期,军队已经相对完善,对于烈士的认定等都有极其严格的流程,战士牺牲后部队将写有烈士姓名、籍贯、牺牲时间等信息的烈士证书发往原籍,直系亲属不在的由旁亲领取,旁亲也没有的会交给村里保管;证书如出现遗失的情况,由于有证书编号,也会记录在册。而德州档案存放十分完善,并未出现遗失、损毁等情况,连抗日战争时期牺牲、失踪的烈士都有完备的记录,应该不会存在记录缺失的情况,由此基本可以认定安胜德并不是德州人。
记者将调查结果告知了吕世友,他表示,不会放弃寻找。同时,记者也将情况告知了其他地市媒体,委托他们帮忙寻找线索,争取帮烈士早日找到家乡!
记者|屈大鹏 赵潇 通讯员|姜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