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家那几亩地的故事(作者:李平秀)|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德州故事”大赛优秀作品选登

俺家那几亩地的故事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德州故事”大赛优秀作品选登

李平秀

今年国庆假期,我破了天荒,第一次携妻带子潇洒旅游了一回:拜谒西柏坡,叩开雁门关,登临恒山之巅,目睹悬空古寺。骄傲着大好河山,自豪着灿烂历史,我又感想起那几亩地的故事。

正是这个故事转折起落的一个高潮,把我推上旅游之路的。

离开坷垃地三十多年了,沾着改革开放的光,碗里的野菜红薯变成了米面鱼肉,旧鞋破袄换成了西装革履。可心总牵挂着土地庄稼。都是伴着的仲秋和国庆的节律,回乡下帮着父母兄弟收割耕种;妻子孩子陪着母亲拾棉花、扒棒子、备饭食。这一直是我的“乡村游”、“农家乐”。

今年仲秋节比国庆节早到一周。我们到家时,二弟迎出了院门,高兴地说:“这回可算是把地转出去了,咱爹妈都同意啦,一亩九百,比自己种还合算哩!” 二弟喜形于色,“收完这茬棒子,咱就不种了。今年国庆,您们也出去旅游吧!”。

“太好了。”我高兴地说。心底却生发出深深的感慨:“啊唉!土地呀……”

二十世纪后半夜,苏醒的睡狮伸展着腰身。一次伟大改革从农村拉开了大幕。亿万农民束缚着的手脚解开了。春潮在希望的田野上涌动。1980年秋后,我家承包了12亩地。熬过最后一个春荒,到81年麦上,盛糠菜的瓦缸就装满麦子了。接着一个秋收下来,愁煞爹娘的温饱问题解决了。

“文革”动乱,平均主义“大锅饭”。嘴上都是“大公无私!”却是出工不出力。谁都不说破那漂亮的“皇帝新装”。土地却成了后娘的孩子,没人痛惜,贫瘠瘦弱不堪。

父亲指着分到的盐碱茅草地痛惜地说:“这原都是好地哩,给苛待坏了。人不亏地,地不会亏人。人勤地不懒,咱多下点力,不出两年就能养过来。”我们全家老小就没黑没白地在地里侍弄。把盐碱土一铣一铣地敛起来,一筐一筐地运出去;把交织成疙瘩的茅草根翻挖出来……种上棉花红麻,当年就见了现钱。日子一下子就活泛了,愁苦的脸上有了难得的笑模样。

我考学进城工作了,二弟就跟父母种地。二弟结婚生子后,和父母分开了种地。耕种收割等一些急重的农活,还都是二弟干,父母干些除草间苗扒棒子拾棉花等轻活。农忙节假,我都是回家干活。我逐渐摆脱了贫困后,就反复哄劝父母,把那4亩地让给了二弟。活还是一大家子齐大呼地忙。父母与土地的感情已难分难舍,他们依然以自己的经验左右着对土地的管理方式方法,乐此不疲地干着力所能及的农活,反倒像是二弟的6亩让给了他们。

改革渐入佳境。吃穿烧柴、饥寒温饱不再是愁煞人的难题了;馍馍饺子、香油果子不再是只有过年才捞着吃的稀罕饭了;鸡鸭鱼肉已经让众多的三高肥胖者腻烦了;农业机械越来越多地在田野上耕种收割了;解放出来的劳动力进城打工挣钱了;余粮多得成为工业养殖业的原料商品了……曾是命根子的土地,在当下年轻农民眼里竟然“鸡肋”了。

二弟掰着指头给父母算了一笔账:一亩地,麦秋两季打两千来斤,卖两千来块钱。除去种子农药水肥钱,十亩地,满打满算,一年也就万八块钱,工钱还是白搭进去不算的。二弟两口子在建筑工地上绑扎钢筋,俩人一天就三四百。若扣除误工和往来的路费,种地根本就赔钱了。二弟多次给父母商量,把地包出去,老人都不松口,怕失去这“命根子”。小两口只得应承着父母,时不时请假回家……都怕老人生气伤身,我也只能是陪着小心委婉地劝说几句。这次听说老人同意了,我起了兴致,对母亲说:

“妈,您同意啦?太好了!以后您和俺爹再也不用给他们下力操心了。”母亲和孩子儿媳嘘寒问暖后,才望着院子里的柿子树说:“轻省倒是轻省了,可往后地就没了。”

父亲搭话:“转包费给的倒是不算少,就是担心,这地以后,变来变去的,别再是又要吃‘大锅饭’。”

对这个问题,我是有过思考和备课的。省委组织部举办了“农村基层干部学历教育”班,我作为授课教师,参观考察了“代村”“庵上湖”等“乡村振兴战略”先进村,听了王传喜等关于新农村建设和土地流转的经验介绍。我给父母续上水,说:“这个您都放心,绝对不会是以前的‘大锅饭’了。爹,您知道种粮为啥不赚钱?”

父亲说:“粮价忒低了。”

“这个价还是国家补贴着哩。美国小麦漂洋过海,到咱港口,才五六毛钱。他们是现代化大农业,规模化经营,专业化水平高,一户农民能经营几万亩,咱再一家一户单干,争不过人家。”

父亲疑惑,问:“这么说,又是大集体好了?”

“对。当初“包产到户”是对的,现在集体合作是对的。这是生产力的要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我一激动把堂屋当成了课堂,我又放缓音调说:

“爹,这么给你说吧,生产力好比咱的脚,生产关系好比是鞋。鞋的大小必须合脚,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早先种地靠牛驴和人力,就是生产能力低,还是小脚,却给它穿上“大集体”这双大鞋,不跟脚,走不起来的。只有给小脚穿上“包产到户”这双合脚的鞋才行。现在机械化了,脚长大了,到了穿“大集体”这双大鞋子的时候了,再穿小鞋就紧脚了。一家一块地单干,大联合都开不进去……”

看到堂兄和几个邻居也在不时点头认真地听。似懂非懂的父亲说:“人家上边号召,咱就跟着走呗。”

我说:“现在是‘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有保障。土地证在咱手里,根本不用怕。入股分钱,打工还挣钱,很好的。”

听者随声皆附和,点头认可。爹娘的疑虑消失了,微微笑了。

一个新的土地故事开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