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典型的新时代 | 守正创新 “德州供销”老品牌焕发新活力

千立方·云谷冷链产业园等10余个大型项目加速建设,助力优质农产品上行;

建成7处县域日用品集配中心、1190处村级综合服务社,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

2022年全托管土地10.38万亩,以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领办创办各类专业合作社77家、乡镇级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及专业性联合社128家,抱团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从1950年5月建社,供销合作社这一党领导下的为农服务综合性合作经济组织已扎根德州73年。岁月更迭、几经改革,但“德州供销”这一老品牌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尤其近两年,成功打响‘党建领航、业务提升、集团攻坚’三大战役,进一步提升了为农服务能力,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01

党建领航 “扁担精神”薪火相传凝心铸魂


9月28日上午10点,市供销社机关部分年轻党员来到党员活动室,就如何开展好主题教育进行学习交流。

“虽然时代在变化,但供销人一心为民、全力服务的初心没有变,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传统没有变,不断创新、永无止境的精神没有变。”云天舒是市供销社现代流通科一名90后党员,她表示将以实际行动落实主题教育,展现新时代供销人的风采。

不同年代的人对供销社有着不同的认识。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统购统销”让供销社系统成为繁荣城乡经济和活跃农村商品流通的骨干力量。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逐渐取消商品统购统销政策,供销社独有优势不再明显并渐渐消失。上世纪末,由于直属企业改革、改制力度的加大,多家社属企业破产或改制,供销社整体实力大大削弱。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供销社改革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供销社系统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适应城乡发展一体化需要、适应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需要的组织体系和服务机制,努力成为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

基层供销社债务重,经营萎缩、效益下降……如何让主力军挺进为农服务主战场?

“‘扁担精神’‘背篓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供销人务实笃行。我们要坚持党建引领,抓党建促发展、凝共识聚合力,全力做好资产盘活、人员激活、政策用活、服务搞活文章,让老供销在新时代有新作为。”市供销合作社党委书记、理事会主任乔方红说。

2021年初,市供销社新一届党委班子成立,他们坚持高标准打造党建文化阵地,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焕发新风貌、展现新作为。今年7月办公场所搬迁后,打造出“六室一廊三阶梯,一厅一堂一供销”新的党建文化阵地。不仅如此,为充分发挥供销社的组织优势和资源优势,他们与省社、县社三级联动,创新开展党建联建、支部联学、群团联谊、业务联动的“三级四联”活动,推动党建与业务有机融合。

党建引领谱新篇,凝心聚力促发展。市供销社连续两年荣获全省供销社系统业务评价一等奖;2022年被授予“德州市打造‘五型’机关和干部队伍试点工作先进单位”。

02

业务提升 破解农业“两高”商品“两难”问题奋发有为


刚送走天津客商,上海客商又进了门。近段时间,平原县供销忠峰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赵中锋忙得不可开交。

“不仅在本地托管1.5万亩,今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还托管了3.5万亩,今后计划进一步扩大面积。”这5万亩糯玉米,让赵中锋与客商洽谈时很有底气。

赵中锋能托管5万亩农田,缘于市供销社推出的土地托管服务模式。

2020年,市供销社与省、县两级供销社对接,试点开展“土地股份合作+全程托管”服务,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的前提下,通过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增加农民收入并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破解农业发展种植投入成本高和劳动力成本高的“两高”问题,助力全市“吨半粮”产能创建。为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他们探索出“职业农民合伙人”模式,职业农民负责所托管土地的全程服务及投资生产资料,扣除生产成本后按比例分红。2022年,全市供销社系统为190余个村全托管土地10.38万亩,助力村集体增收1600余万元。

土地托管让沃野丰收粮满仓,作为供销社主营业务的商贸流通行业也呈现出供销两旺的繁荣景象。

2021年8月,市供销社按照“收、培、建、管、服”五字方针,着力打造“三网一平台”,即农产品上行、日用品下行和农资供应三个“十百千”网络体系和德州数字供销平台,系统建设10处以上县级供销综合集配中心,100个以上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1000个以上为农服务网点,破解农民“农产品卖难、优质日用品买难”的两难问题。

“看到供销社几个字就感觉亲切,在这买东西心里踏实。”自9月26日德州供销超市迎宾店开业以来,居民宋俊玲每天都到这里转一转。

截至2022年底,全市供销社系统完善县域日用品集配中心7处、乡镇综合服务站119处、村级综合服务社1190处。不仅如此,各经营网点开展快递收发、农产品收购、金融服务、家电收购等服务,方面群众生产生活。“苦荞小麦、空心挂面等本地农产品进入专柜,不仅增加了群众收入,还进一步拉近了供销社和群众的距离。”据齐河县农副产品公司经理高茂华介绍,他们经营的本地特色农产品20余种,年销售额过千万元。

德州供销集团与农资龙头企业组建丰成农资服务有限公司,以此为依托在各县市区布局县级农资集配中心4处、乡镇级农资经营网点172处、村级网点1600处,年经营各类肥料15万吨,切实提升了农资保供稳价能力,有力保障了重要农时农资需求,被省供销社确定为生产应急保障重点企业。

在做好线下业务的同时,去年6月,市供销社与深圳点筹互联网农业控股有限公司对接,合作成立德州供销集团点筹供应链有限公司,联手打造德州数字供销平台,为全市供销社系统1400余家超市提供质优价廉的日用消费品、果蔬等商品货源,助力全市优质农产品上行。

03

集团攻坚 资源整合激发发展勃勃生机


一期冷链交易中心和冷库刚封顶,二期线上商城、保税库交割库等就开工建设。10月6日,在齐河县千立方·云谷冷链产业园项目建设现场,到处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

“投资额20亿元,拥有冷冻仓库、冷链加工、物流服务、贸易服务等不同业态,服务半径近150公里,建成后将切实成为‘市民菜篮子城市电冰箱’。”说起产业园,项目负责人孔祥平满脸自豪。

产业园的原址是省棉麻公司晏城棉麻转运站。该转运站成立于1982年,因产业结构调整及市场冲击,2004年改制为德州中兴棉业有限公司,成为市供销社参股的股份制公司。随着国家棉花储备政策调整,棉花储备业务逐渐停滞,公司再次面临转型。考虑到区位及交通优势后,去年初,由市供销社牵头,中兴棉业与毗邻的中铁物流集团合作,共建冷链产业园。

既无特许经营、又无垄断产品,进入为农服务的门槛又低,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市供销社充分发挥合作经济组织开放合作这一特性,通过“靠大、联大、做大”的方式,广搭平台、精准招商,以高端优质项目推动上下级社和系统内外优质资源联合合作并实现规模发展。

资源整合、要素融合,纵向结合、横向联合。近年来,全市供销社系统主动对接全国供销总社、省社的集团公司和全国有特色、有优势的供销合作组织以及企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精准对接高端优质资源。连续三年举办双招双引恳谈会,签约金额达82亿元。其中包含中国农批乐陵农产品批发市场、深圳DC农业、山东供销鲁北农资仓储基地等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优质项目。

栽好梧桐树、自有凤来栖。在看到供销社的网络渠道和品牌优势后,去年底,我市一企业与德州供销孟农副产品股份有限公司主动对接,合资建设腾达农贸批发市场。充分发挥点筹供应链有限公司的平台优势,打造数字农批市场。前景可待、未来可期,一期项目还未竣工,便吸引80余户商户抢先入驻。

“供销社一头连着加工主体,一头连着消费主体,一商二粮三银行,供销系统最要强。”72岁的王铁军在平原县供销社下属的毛巾厂退休,说起供销社,他十分自豪,在看到层出不穷的新经营模式、服务新业态后激动不已。

开放办社不只是对接各地高端资源,更注重本土资源整合:德州供销集团与德州商储超市有限公司成立德州供销集团商储超市管理有限公司,建成超市130余家,满足居民消费需求;与中石油德州分公司等单位合作,县乡村三级联动打造农村现代商贸流通体系;组建德州供销集团聚成工贸有限公司,将综合服务社开进乡村社区。

“全面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是发挥其独特优势、激发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在改革中找动力、在市场上找机遇,积极寻找解决矛盾和问题的突破口,守初心、担使命,开创供销合作事业新局面。”乔方红说。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 | 姜伟 董天力  通讯员 | 王延成 刘春梅 崔昕
编辑、审核 | 张志宁  终审 | 杨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