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站在这里,作为获奖代表发言,既激动又忐忑。
激动地是,报社对精品创作一如既往的重视。忐忑的是,我深知,取得的奖项是我们集体努力的结果,我,不过是替这个光荣的集体,幸运地站到了台前。
首先,我要说三个感谢。
感谢省记协领导的充分肯定,才有了近3年在山东新闻奖评选中,德州日报社每年获得一二等奖数量稳居全省第四的好成绩。
感谢市委和报社领导的大力支持,才有了德州日报备案制管理人员招聘、体制机制改革、竞争上岗等举措的稳步推进,激发了队伍的活力、提升了精品创作的意识、营造了争先树优的氛围。
感谢同事们的鼎力相助,既有领导们的亲自改稿,又有编辑们的精雕细琢,还有着众多同事的默契配合。
其次,在2022年度山东新闻奖评选中,我有2件作品获评一等奖,2件作品获评二等奖,1件作品获评三等奖。回顾2022年度获奖作品的创作过程,结合今年的工作实际,有四点体会,向各位领导和同事们作一汇报:
第一、导向为魂。
紧紧贴近上级指示精神,上接天线,下接地面,以灵活的角度展现时代故事。
无论是获得一等奖的《万亩留白“复活”千年大运河》《“吨半粮”开场战首季告捷》,还是获得二等奖的《千本收支账一部振兴史》《红心一号故事有新篇》,都是如此。
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总书记多次提及,并亲自部署,意义重大;吨半粮是德州市委的重点工作,粮食安全又是“国之大者”;《千本收支账一部振兴史》,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意义非凡;《红心一号故事有新篇》契合的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第二、移动为先。
这一方面,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今年有关政府大院晒粮的报道。
采写的《今年咱家的麦子晒在镇政府大院》一稿,不仅获得市委田卫东书记的批示,相关视频还在网络上成为现象级产品,全国影响力值达34.57亿。
正能量产生大流量的背后,正是在做好文字报道的同时,我坚持了移动为先策略,将派出所晒粮的新闻,及时从视频号上刊发,才有了后来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网客户端、光明日报客户端等媒体的纷纷转载。
第三、内容为王。
无论传播形态如何改变,人民对优质新闻内容的追求不变。《红心一号故事有新篇》一稿初稿写了1万多字,我逼着自己围绕着“红心一号”的主线,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度统一,删繁就简,再补充、再返工、再构建,几度忍痛割爱,删减冗余后淬炼出来的。
第四、创新为要。
我们加大传播方式和话语体系创新,将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在这方面,《千本收支账一部振兴史》一稿体现较为充分。
一方面,话语体系创新。用老百姓平常说的家常话,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另一方面,传播方式的创新。我主动联系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央媒,这篇报道被人民日报3次采用,分别是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任仲平、钟声等,后来,新华社还出了通稿,起到了非常好的宣传效果。
最后,面对未来,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我认为还要做好三个心。
守初心:
党媒姓党,党管媒体,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讲好德州故事。
磨匠心:
打磨精品,更需要我们发扬工匠精神,进行精雕细琢,再创佳绩。
讲创新:
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要进一步创新传播方式和话语体系,创新方式方法,增强本领,领跑媒体融合的现代化新征程。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在媒体深度融合的新征程上,任务更艰巨、使命更光荣。我们要翻篇归零再出发,撸起袖子加油干,谱写德州日报新的篇章,为德州赢得更大的荣光!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苗欣
审核|张晓航 终审|朱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