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华是宁津县保店镇红庙李村党支部书记。自1986年任村党支部书记28年来,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坚持决策讲民主,办事重民意,并推行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从而在农村形成以村党支部为领导核心,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为决策机构,村民委员会为村务管理和决策执行机构,村务监督委员会为村务监督机构的村民自治机制。
“大伙的事儿让大伙说了算”
“决策讲民主,办事重民意。”张国华当上村支部书记不久,就把这句话写在了工作笔记本扉页上,并深深地记在了心里。不过,这是他碰过“钉子”以后,用心琢磨出来的。
1989年秋后,刚当上村党支部书记不久的张国华,急于为群众办几件实事。他看到村北与邻村搭界的一片地常年浇不上“引黄水”,庄稼经常因干旱而减产,而邻村却常常“水漫金山”,就私下和邻村干部商量,挖几条水渠,来个两相借就。不巧的是,等到水渠挖好,水却因上游出了问题,引不过来了。这样一来,村民七言八语,议论纷纷……那些日子,张国华嘴上长满了燎泡,抓耳挠腮,如坐针毡,夜里睡觉也不踏实。他想,为群众办事的想法没有错,群众对自己的责怪也应该。毛病出在事前没有征求群众意见,没把事情原原本本跟群众讲清楚。这样,好事也会办砸,受累不讨好。
1990年初,红庙李村成立了党员和村民代表议事会。18名党员、15名村民代表,组成了村里的“小议会”,凡重大事项,都提交议事会讨论,最后村民大会表决,大伙的事儿让大伙说了算。
红庙李村有140户,507口人,1147亩耕地,18名党员。村里群众以种地为主要收入来源,经济条件较差。张国华上任后,一直琢磨着怎样带领群众尽快脱贫致富。村里盐碱荒地多,可不可以建个砖厂?征得“两委”同意后,他又将动议交给党员、村民代表议事会。经过连续几天的酝酿,意见初步达成一致,可以上。召开村民代表会讨论这天,却出了“岔子”。张国华话还没讲完,有一位村民站了起来,毫不客气地说:“村里就这点家底,你们上砖厂,这不是把钱填窑烧吗?”众人责怪这位村民不该打断张国华的话。这人恼了,拔腿就走。张国华也有些生气,但理智告诉他,发扬民主,就得有点度量,要容得下不同的声音。他安排村民分7个小组讨论。第二天晚上,村民大会继续召开。7个小组的代表分别发言,同意村里建砖厂,并就村民投工投劳办法、砖厂建成后实行招标承包等方面提了很多建议。最后,村民一直举手,赞成建砖厂。反反复复地讨论,前前后后开了8次会。这民主程序,看起来很麻烦,但正是在这集思广益的过程中,干部群众达成了共识,在建砖厂的过程中,爆发出了空前的热情和干劲,砖厂越办越红火。用张国华的话说,这叫“谋靠共识,行靠合力。”
十年以后,政府要求取缔黏土砖厂,张国华也不含糊,再次召开村民议事会,引导大家严格按照国家政策办事,停了砖厂,对砖厂占地进行了复垦。
“给群众明白,让干部清白”
初中毕业后,张国华一直在村里务农,最了解农村的实情:某些地方之所以干群关系紧张,出现隔阂,主要是村干部办事藏着掖着,不向群众亮底。越这样,群众就越怀疑你“有鬼”,越容易产生矛盾,形成对立,也越容易滋生腐败。
他对村干部们推心置腹地说:“群众把咱们放在台上,咱就得把群众装在心上。咱农村干部根儿都在村里,八辈子拔不出腿去,干工作要对得起老少爷们儿,对得起祖宗和后代。无论办啥事,要向大伙公开,让群众明白,咱自己也清白。说好听了,这是对大伙负责,说小气了,省的咱落埋怨。”过去,有些村干部用电不交钱,有的村民就干脆偷电。这样,负担都转嫁到老实本分的村民身上,致使村里的电价高达2元一度,村民怨声鼎沸。张国华知道蹚这“河水”的深浅。要管,肯定得得罪一批人,而且这批人除了干部就是“嘎杂子”,但他下定了决心。他组织成立了7人管电小组,将全村电表重新校验,各家各户当月用电量和电费张榜公布,让群众监督。这样,偷电现象没有了,电价一下子降到5毛钱一度。与电费管理一样,在红庙李村,村里的财产和财务收支、计划生育指标、宅基地指标、提留统筹方案、经济实体承包等群众关心的事情,都张榜公布,一五一十地向群众交代清楚。
要说红庙李的财务管理,群众无不称赞。村里有民主理财小组,有严格的财务制度。小买小卖得两人以上经手,重大开支得三人以上经手,而且得向理财小组和村民议事会说清楚,每年1月、7月分别公布半年和全年的财务收支情况。1998年4月,村里架设高压线,29日这天,电通上了,晚上就开始结账。所有钱物经手人,面对村干部、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共50多人,一张单据一张单据的“讲账”。这一讲,还真讲出点“问题”来:村里的现金出纳张金城拿着一张单据说:“这是我和李志能、李树德去县城买电料时开的11746元的单据。当时是先开单据后提货,后交的钱,俺们又要求再优惠一点,人家给优惠了564元,所以,实际支出是11182元。”这样类似的事儿,接着又有人讲了两件。 红庙李村的事情,每件都这么办,从来没有“谁信着信不着谁”,谁经手的事也得讲细节。这样一来,村民心里亮堂,他们说,对于村里的事儿,就像俺自己家里的事一样,清楚得很。
“不能人管人,得让制度管人”
在红庙李村,事事有法可依,人人在制度面前平等。张国华说:“我这个支部书记,只是个挑头的,说话既管用,也不管用。只有为群众办事,按规矩行事时,才管用,不然的话说嘛也不管用。”
农村宅基地的审批使用最令村干部头疼。红庙李村为宅基地发生争执的事以前也没少出过:徐姓和李姓两家都想在一块空闲地上盖房。结果两家打了起来,老支书也气得病倒了。张国华上任后,两户村民又分头来找他。他想,这个事不能自己说了算,得拿出个章程来才行。他马上召开村“两委”和党员代表议事会。一议,议出个“红庙李宅基地审批和有偿使用的有关规定”,成立了一个由4名村委、3名村民组成的领导小组。按规定,对村里现有宅基地和村周围的闲散地包括地上的树木都重新登记入册,每户一账。谁要申请宅基地,该不该批,该批多少,该向村里交多少使用费等等,按规定一算,村民心里都明明白白。自那以后,村民没有发生过一起争抢宅基地的事儿。
照章办事,服从公论,村民自治,形成了村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自觉意识和行动。计划生育工作,过去光几位村干部操心。少数人管多数人,费劲不少,效果不大。1990年,村里成立了计划生育协会,100名会员既是宣传队,又是服务队,自编自演节目,唱村里人,说身边事,为群众搞生产生活服务,解危济困,扶老助残,计划生育这项天下第一难的大事成了群众自我管理的自觉行动。
“让群众挣到钱才是硬道理,穷了说啥也不灵”
经过多年的民主自治,红庙李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好村,村风正,民风淳,但经济实力还是有些差。张国华想法设法给群众找挣钱的路子。但“规矩”不能破,那就是啥事都得群众同意才行。2012年4月,张国华同志认真进行了市场调研,决定建立红庙李苗木基地,为促成这项工作,他召开了群众大会,个别群众思想保守,开始不理解,他就带领群众代表到本县的大柳镇去参观学习,让人家的农户讲发展苗木种植的好处,回来后再讨论,最后得到全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流转土地500亩建立了红庙李苗木基地。2013年5月,红庙李村用同样的方式流转土地500亩建立了有机蔬菜产业园,由原来的分散种植粮食作物改种规模种植经济作物,便于机械作业和管理,极大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实现了“一块土地两次收入”,有力的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张国华说,这两项工作能够成功,都得益于群众的支持,得益于村党支部走群众路线。
经过多年的努力,红庙李村还逐步发展起了以汽车配件、木器加工、五金铸造为主导产业的9家私营企业,全村90%的劳动力不出村就能打工挣钱,群众的日子一天天富裕起来,红庙李村逐渐完成了从“好村”到“强村”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