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高新区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工业园区

近日,德州高新区顺利通过山东省生态环境厅、科技厅、商务厅的技术核查和现场验收,被命名为山东省省级生态工业园区。从创建到获命名仅用一年时间,是新的生态工业园区管理办法实行以来第一家获批的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具有典型示范和标杆意义。


近年来,德州高新区认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医养健康、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等“3+X”主导产业发展实际,在碳减排、生态工业、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统筹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大力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2020年被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联合批复为国家级绿色产业示范基地,是山东省唯一一家。这次省级生态工业园区的顺利批复,是德州高新区坚持产业绿色化、绿色产业化发展的又一个关键成果。

夯实生态建设基础

环境治理成效明显

创建生态工业园区以来,禹城市和德州高新区坚持打好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全面实施水污染治理、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保护三水共治,开展海河流域总氮治理专项行动,清理黑臭水体管道37处,省控河流稳定达标IV类水质。开展环城水系建设,实现德州高新区4条河湖连通,清淤5条河流。雨污分流提升改造3500米,新增管网1500米,完成清淤2100米,畅通地下水循环。建成施女湖,改造提升人工湿地,打造水天一色、水木清华的秀美图景。全力改善空气环境,攻坚扬尘治理,每平方公里降尘量由11.6吨降为2.2吨,大气指标全面改善。近三年PM10改善17%、PM2.5改善24%、二氧化硫改善36.36%、二氧化氮改善21%,综合指数改善16.4%,空气质量持续提升。实施增绿补绿。对10条主干街道进行增绿补绿,种植苗木4万余株,高新区绿化面积达400万平方米,绿地率35%,绿化覆盖率40.12%。打造生态宜居宜业环境。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4家、省级绿色工厂2家,国家级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2家。新开工绿色建筑面积25.4万平方米,占比达到100%,获评省级装配式示范城市。建设绿色社区。9个城市社区入选山东省绿色社区。打造科创新区,以“一院两园六中心”为主体,为就业创业人员提供优良创业生存和就业服务。

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筑牢绿色高质量发展基石

近年来,德州高新区紧紧围绕国家级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严格绿色准入。设立项目评审办,对所有新上项目严把生态准入关口,对不符合绿色低碳发展要求的一律不上。先后实施过亿元绿色低碳项目70余个,绿色产业占比达到75%以上,玉米、大豆、小麦、奶业四条绿色食品产业链,产值规模达到200亿元以上,德州高新区年可加工小麦200万亩、大豆300万亩、玉米400万亩。玉米链聚焦玉米全株化利用。初步形成了从农户种植,到企业生产功能糖,剩余废物直接还田的闭合式循环产业链。德州高新区年可生产各类功能糖150万吨,占国内市场75%,国际市场35%,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多、市场占有率最高、品牌知名度最好的功能糖制造基地。大豆链构建形成“大豆育种—种植基地—加工制造—终端食品及销售”的全产业链生态圈。积极推动大豆产业链向医药领域延伸,实现从论吨卖到论克卖的蝶变。被唐仁健部长称为“中国豆王”,今年在中国功能糖城基础上,新晋“中国大豆之乡”,是国内规模最大的低温豆粕加工和最大的非转基因大豆蛋白生产基地。奶链聚焦循环发展。聚焦“特色奶业+旅游”,打造中国奶业新区。依托东君乳业和君君乳酪,建成了集农牧、养殖、加工、沼气发电、观光旅游于一体的奶业循环产业链。绿色装备产业形成风电整机产业全链条。绿色能源产业形成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垃圾发电、污泥发电、沼气发电、生物质发电6大板块,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工业用电量72%。通过绿色转型升级,德州高新区创新能力居全国第29位,今年工业增加值、进出口、地方税收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4.7%、42.3%、43%。

厚植绿色低碳循环底色

争当“双碳”战略排头兵

德州高新区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化发展,重点采取产业绿色化、资源能源绿色化、基础设施绿色化、生态环境绿色化、技术创新体系绿色化、运营服务及管理绿色化“六项措施”,经过对产业发展的不断调整和转型升级,德州高新区绿色循环低碳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2014年起,德州高新区被纳入省级园区循环化改造,2020年获批国家级绿色产业示范基地。

推进节能减排。实施百龙创园功能糖综合提升、道普安碳/碳、碳/陶刹车盘产业化、君君乳酪干酪及干酪制品项目等节能减排技改项目28个。通裕重工7万吨模锻压机项目是全球吨位最大,相比传统自由锻工艺,材料利用率提高30%以上,锻造效率提高40%以上,吨产品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济南二机床数字化工厂项目,智能控制系统节约能耗35-40%。推进清洁生产。德州高新区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车间全部执行清洁6S车间管理(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宝元硬质合金智能化生产项目,采用国内先进硬质合金生产设备,对排放物粉尘和废气分别采用专业环保设备进行处理,主要的烧结环节采用氩气保护、氢气烧结工艺,实现清洁排放。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功能糖产业产生的废渣作为生物质发电的原料,年发电7000万度电,节煤20万吨;功能糖产生的玉米芯废渣作为营养基料种植食用菌,种植后的废弃物可作为肥料还田,形成闭合式的循环产业链。东君乳业万头奶牛牧场项目,同步建设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实现从牧草种植、奶牛养殖、奶品加工、牛粪发酵制沼气发电、废渣废液返田的一条龙循环闭合式生态农业生产链,获评全国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样板项目、国家生态农场。保龄宝作为国家级绿色工厂、山东省环境友好企业,实施废水治理中水回用改造和自控离交技术改造,年节约水资源33万吨,同时,在废水治理过程中通过厌氧,产生沼气用于发电,节约用电成本37.5%。禹王生态新上年产12万吨禹王植物素肉项目,相比等量牛肉蛋白,减少碳排放1219万吨,需50万亩阔叶林吸收一年。提升园区水循环利用。实施高新区中水回用项目,建成后每天可提供回用水35000立方米,中水回用率为58.3%,满足沿途企业工业用水使用需求,剩余回用水补充至洛北干渠,用于提升洛北干渠及徒骇河下游水质,部分用于城区河湖补水,改善水生态。推行数字化改造。实施国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项目1个(禹王大豆产业工业控制系统集成提升制造能力项目)、省级试点项目19个。禹王大豆产业工业控制系统集成提升制造能力项目节能减排10%。保龄宝公司数字化车间产品综合能耗下降14.6%,吨产品取水量下降26.5%、污染物产生量下降29.7%。大健康产业园获评示范型省级数字经济园区。强化科技赋能。目前已拥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87家,其中国家级30家。今年,国家大豆产业技术创新中心落户禹城,引进院士工作站1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8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5家,有力助推了高新区绿色低碳发展。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通讯员|白聪聪 程先刚   编辑|黄晓龙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