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社区微业”拓宽群众幸福路


□李健雄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牵动着千家万户的生活。今年德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实现“社区微业”共同体全覆盖。

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对于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具有重要作用。德州市积极推进“社区微业”,着力健全社区就业促进体系,增强社区吸纳就业能力,拓宽群众幸福路。

“社区微业”就是在“家门口”就业创业,让居民不出社区就能有工作,具有灵活性强、门槛低、贴近居民生活等特点,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就业需求。比如,建设“微工厂”,依托本地绢花、包装类企业,利用社区闲置用房,整合分散经营的手工作坊、加工点,成立社区手工坊,承接绢花、手提袋等来料加工项目,促进社区中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灵活就业;促进“微创业”,进一步优化社区创业场景,搭建孵化平台,加强全流程、全周期创业扶持,激发社区创业活力;提升“微技能”,社区对接妇联、残联及家政培训等单位在社区常态化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提高群众技能,帮助有就业意愿的失业人员提升技能水平、掌握“一技之长”;优化“微服务”,打造“网格化”社区就业驿站,提升社区就业服务力。

为了推动“社区微业”发展,各县市区政府和社会组织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德城区打造“便民爱心小屋”,合理设置规范统一的垃圾分类收集站点,残疾人工作者对社区居民投放的可回收物称重结算,再统一将回收物运送至分拣中心,提升残疾人就业率的同时,让垃圾分类理念深入民心;陵城区建设13处“如康家园”,紧盯辅助性就业功能,建立就业项目库,筛选出插花制作、太空泥包装、贝壳工艺品定向工序制作、手工棉衣缝制等项目,累计安置残疾人100余人;平原县聚焦群众就业创业难、增收渠道少等问题,坚持党建引领,以社区党组织为主导,整合社区各类就业信息、岗位资源,打造就业共同体,打通了群众就业创业的“最后一公里”。

客观而言,社区内就业创业还面临岗位或机会有限、技术含量偏低等因素制约,对年轻人缺少吸引力。但在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涌现的当下,选择在“家门口”就业创业,凭本事养活自己、补贴家庭,也将成为一种新时尚。此外,在“家门口”工作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都将成为自己的财富,成为助力自己站上更大舞台的“敲门砖”。

未来,“社区微业”将不断开发、释放社区就业潜力,充分调动社会各界资源和参与积极性,让来自一线的就业创业原动力充分涌动,让就业创业梦想腾飞。

(作者单位:陵城区人社局)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尹晓燕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


(作者: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