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大拜年 | 齐河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齐河黑陶

齐河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西周、春秋时期属齐国,元、明、清时属济南府,为黄河下游龙山文化区域。一望无际的鲁西北大平原,独特的历史、地理和人文环境,对齐河黑陶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龙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支奇葩。龙山文化黑陶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古代陶艺的精华。

龙山文化,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的城子崖下游,生产工具有很大的磨制石器,出现了石镰、蚌镰。陶以灰陶为主,黑陶次之,红陶和白陶极少。除平底器外,有圈足纹、蓝纹、方格纹、弦纹等,还有镂孔的。龙山文化据探测距今4000余年,其制陶技术已相当发达,采用了陶车或辘轳车,龙山文化黑陶工艺,它是经过温度达1000℃左右才烧成的,黑陶有细泥、细泥薄壁黑陶工艺水平最高,这种黑陶的陶土经过精细淘洗,轮制,胎壁可薄至0.2~0.3厘米,乌黑发亮,故有蛋壳黑陶之称。它的黑色光泽之美是令人陶醉的,那种细腻润泽的气质,散发着沁人、诱人的黑色魅力。

改革开放的春风,全方位的文化意识,再度把古老的黑陶的研究唤醒。齐河县以刘浩为齐河黑陶的传承人,他1963年毕业于前山东艺专,兼擅美术、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艺术杂家”,自八十年代以来潜心于山东龙山文化黑陶的研究,以现代龙山窑创始人的身份走向了艺坛。他卧窑十五年,寻古黑陶之幽秘,采现代艺术之信息,带领出一个在文化艺术上独具特色,在工艺流程上领先于同行业的百人企业,把新的黑陶产品推向了世界,成为艺术家下海的典范。

在现代的工业社会里,齐河黑陶可能失去了实用的价值,而逐渐演化为一种介于工艺和雕刻之间的纯艺术品,走进现代的生活空间,走进人类审美的心灵,并将以“第二代龙山文化黑陶”独特的意义载入现代艺术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