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德州 | 一年新增6家过亿元企业 !看德州如何创造历史之最?

2月11日,全市“担当作为、狠抓落实”工作动员大会召开,会上,对2018年度全市纳税突出贡献企业进行了通报表扬,树立典型,进一步鼓励和支持我市企业做大做强。

据悉,去年全市纳税过亿元的企业新增6家、达到28家,新增数量为历年来最多。截至2018年底,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7.3%,增速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

数据表明,全市工业经济运行呈现平稳增长、结构优化、质效提升的发展态势。

一直以来,我市持续培大扶强、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助推企业实现快速发展。

借外智 强内功

近年来,一批德州企业通过邀请外国专家、与高校科研机构进行战略合作等多种方式,使企业核心竞争力得到明显提升。

德州实华无汞PVC工业化示范项目建设现场一角(资料图)

作为此次公布的28家纳税过亿元企业之一,过去一年,德州实华化工有限公司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营业收入36.68亿元,同比增长16.26%;完成利税3.64亿元,同比增长13.79 %;利润1.83亿元,同比增长34.12%,企业已连续5年以近40%的速度增长。

“市场竞争,就是要在第一时间拿出有说服力的产品。通过与上海高研院、中科易工(厦门)等科研院所合作,加强了新的技术开发,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公司总经理张明介绍说。

去年,德州实华化工联合中科易工(厦门)化学科技有限公司、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华谊工程组成“产学研”一体化联合开发团队,共同研发的无汞催化合成PVC工业化示范项目入选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库,该项目计划2019年10月建成试产。“这一全新技术大大降低了能耗,彻底消除了汞污染,产品质量更高,生产成本预计每吨降低500元左右,市场竞争力强;更重要的是,利用它可以顺利改造国内现有的近3000万吨传统电石法PVC装置。”张明说。

目前,通过与国内高等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德州实华化工实现由行业技术“追随者”向“领跑者”的转变。

德州实华化工只是我市企业借力“外智”锻造核心竞争力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德州直接或间接搭建人才引进载体,鼓励本地企业对接高校引才、对接院所吸才,纵深推进产学研对接合作。通过深入实施协同发展战略,加强与京津大院大所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培育产业竞争制高点。

截至目前,全市1000余家企业与600余家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清华山东化工研究院,中北大学装备制造、新材料、化工技术的研究机构,山东省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中关村智能制造创新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选择落户德州。

抓创新 促升级

我市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打造市场上过得硬、叫得响的名牌产品,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恒丰集团技术人员在调试针织大圆机设备(资料图)

德州恒丰集团是一家由国有企业改制发展起来的企业,改制前人员包袱沉重,机制僵化。2008年前后企业濒临破产边缘,负债率高达160%。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着手进行一系列重大改革创新,尤其是探索以“股权多元化”为特征的混合所有制发展道路。其子公司陵县恒丰纺织品有限公司便是在企业改革的大背景下成立的民营股份制公司。在此次公布的新增6家纳税大户中,陵县恒丰纺织品有限公司位列其中。

“自此,恒丰集团以企业改制为契机,进行了大胆的机制、体制、技术创新。”德州恒丰集团理事长孙传芳称,在恒丰集团,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每天都在发生,创新已经融入企业生存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仅2017年一年我们便推出了900余款新产品,与传统纱线相比,部分产品的附加值提升了5倍多。2018年,德州恒丰集团新型纱线及面料创新中心入选山东省制造业创新中心(第二批)建设试点,将不断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孙传芳说。

无独有偶。多年来,古贝春集团持续推进科技创新,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释放传统工艺新动能。“投巨资兴建了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的现代化科研大楼,装备了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等国际先进的白酒检测仪器。”古贝春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周晓峰称,在市县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企业搭建了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企业工程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和院士科研工作站4大科技创新平台,形成了完整的科技创新体系。2018年,窖泥生产标准化和浓香型古贝春酒微生物菌研究开发项目已在山东省经信委技术创新项目立项;“38度金牌百年老窖酒”荣获“山东省白酒协会感官质量金奖 ”等;吴兆征工作室跻身山东省创新工作室。目前,古贝春集团在自主创新、机械化酿造等方面已取得近30项科研成果。

雄厚的科技实力助推企业实现高成长。2018年度,古贝春集团实现销售收入、利税分别较上年增长2.5 %和6%,连续第8年纳税过亿元。

近年来,我市持续推动企业加快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市政府每年筛选150个重点工业项目,强化调度,跟踪服务,确保项目的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为加快培大培强工业,以加强企业技术改造为主线,加快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新业态、新管理,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嫁接改造。同时,加快引进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新兴企业,培植新的产业发展制高点。

目前,全市共建立国家级企业创新平台45个,省级企业创新平台293个,市级企业创新平台612个,国家、省、市三级技术创新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

走出去 谋发展

“小水坑养不出大鱼,大海里才有更多机遇。”我市各有关职能部门不断优化服务环境,凝聚扶持企业发展合力,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支撑,增强企业做大做强的信心。

为化解日益加剧的行业竞争,实现健康持续发展,我市地炼企业一直积极“走出去”。“‘走出去’不仅为地炼企业提供了更好的国际化发展平台,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去库存’等问题。”作为第一家走出国门的地炼企业掌门人,山东恒源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有德对地方企业走国际化道路深有体会。2016年,恒源石化成功实施壳牌马来西亚炼油有限公司并购项目,完成中国地炼发展史上第一起海外并购,实现了从地方炼油企业向国际化企业进军的转变。2018年,恒源石化境内实现销售收入237亿元,上缴地方税金8.16亿元,荣列2018年度全市纳税突出贡献企业第3位。

机遇背后,我市也在为这些“走出去”的企业提供更多支持。以恒源石化为例,在全国环保压力持续加大的背景下,化工企业发展受到限制,针对这一情况,我市围绕几大典型企业规划5大化工园区,在环保治污、安全生产等方面进行统一管理。比如,在临邑县以恒源石化为中心规划园区,打造特色石油化工产业基地;在运河经济开发区规划以华鲁恒升等企业为中心规划园区,打造新型煤基化工产业基地。

同时,“百企下南洋”、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青年企业家创新发展国际峰会2018助推德州新旧动能转换论坛、“儒商家园尚德之州”双招双引恳谈会等系列活动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提高了德州经济发展的外向度。其中,连续两年开展的“百企下南洋”活动,推动了产业、产能、产品合作,全市与东盟地区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达到356家。去年1至11月份,全市进出口总额266.2亿元,增长18.5%,居全省第5位。

此外,在涉企服务方面,我市常态化开展“进解促工作”,截至目前,进厂入企1524次,帮助解决各类问题242个;深入实施“三航”培植计划,累计为“三航”企业提供金融服务169笔,金额达43.72亿元。

下一步,我市将围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做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倍增发展、落后产能淘汰3篇文章,做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布局集约、创新驱动、两化融合、素质提升、深入推进“三航”计划、精准服务企业等7项重点工作,力促全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加快发展。

记者|李榕 通讯员|贾卫国 任清松 方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