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的齐河,大地绿意盎然,随着气温逐渐回暖,齐河县115.3万亩冬小麦返青吐绿。
为确保小麦能够实现丰收丰产,连日来,全县上下抢抓农时,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种植户提供春季田间管理;合作社农机设备下地作业,提供施肥打药等服务;农民也早出晚归,抢农时、忙农事。
3月13日,记者跟随齐河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查看小麦长势,了解齐河“早春麦田管理经”。
农技下乡 促长控旺
“对三类弱苗,抓住返青起身期,促苗早发快长;对一二类麦田,适时浇水追肥,保苗稳健生长;对有旺长趋势的麦田,通过镇压,控旺转壮。除此以外,早春表层土壤化冻2cm时普遍进行中耕划锄,以保持土壤水分,提高地表温度,消灭越冬杂草,促使麦苗快速生长。”3月13日,在胡官屯镇周苏村的麦田里,胡官屯镇农林办公室主任高明月在测量完小麦亩茎数后,为农民带来了一堂生动的“春季麦田管理课”,大家听得津津有味,还不时地根据自家小麦长势情况进行提问。
“春季是小麦生长发育的旺盛期、产量形成的关键期,只有做好小麦分类管理,才能确保夏粮丰产丰收。”高明月表示,由于去年冬季降雪较多,土壤墒情好,总体小麦苗情好于往年。浇水、施肥如果过早,容易导致无效分蘖过多,后期容易倒伏。另外春季是小麦各种病虫草害的重发时期,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所以这段时间胡官屯镇上的农技人员三天两头便往地里跑,指导农户因苗施策,科学防治病虫害。
像胡官屯镇这样的送技下乡服务在齐河县其实并不鲜见。年关刚过,2024年德州市“千人下乡·稳粮保供”农技服务大行动—春季田管专项行动正式启动,齐河县针对早春麦苗的“早、促、防”,分别成立了由100多名农技人员组成的15支服务队,每支服务队对口指导一个乡镇(街道),科学落实镇压划锄、精准施肥、化学除草、一喷三防等关键措施,指导抓好促弱控旺、促根增蘖、培育壮苗、保蘖成穗,千方百计提单产、创高产、增总产。截至目前,专项行动已累计开展培训指导100余次,发放技术明白纸4.5万份。
麦苗长得好,科学管理是支撑,政策支持是保障。齐河县近三年发放农机设备购置、小麦统一供种、一喷三防等各类补贴23.6亿元,为农业技术推广落实、粮食增产丰收提供了助力。据悉,齐河县今年小麦播种面积115.3万亩,从苗情调查看,目前一、二类苗面积109.9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95%以上,总体苗情好于常年。“我们还对全县春季旺长或有旺长趋势的麦田进行机械镇压补贴,补贴资金80多万元,有效促进了苗情转化升级。”齐河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曹慧英说。
土地托管 保姆服务
墙面被喷上彩绘的是变电室,戴着一顶“红帽子”的是水泵台,外墙用木板条装饰的是监控室与水肥配比站,田里还“站”着风速仪、气温计、土壤墒情计……在焦庙镇种了一辈子地的李建国,如今是当地一家农业服务企业的总经理助理。他说,过去种地是“七分种、三分管”,现在正好颠倒过来,“只要管得好,种粮一样不差钱”。每年他都会报名参加县农业农村局组织的农技培训班,“要种好粮食,必须不断学习新技术。”
“管得好”,靠的是农业科技不断进步带来的底气。如果说科学管理、政策支撑为麦苗“强身”提供了保障,那么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的全周期保姆式服务是麦田高产的关键。对金穗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袁本刚来说,要“管好”农业生产,还得细处着手。为此,他是每天忙得团团转。
3月13日早上6:00,金穗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袁本刚来到胡官屯镇小麦试验田,勘查各种品种的小麦麦情,详细观察和了解它们生长状况、土壤墒情、病虫草害等情况。“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良田、良种、良法缺一不可。”他表示。
8:30,当农机手开始在胡官屯镇周苏村、马集村等村庄的农田开展作业除草时,急匆匆赶到现场的袁本查看完已经生长出五六个分蘖的麦苗后,又大声喊话农机手要“加把劲儿”。
“农户把土地托管给我们后,合作社统一采购种子、化肥,在‘耕种防收’等生产环节实行统一管理,尤其是原先小农户碎片化的土地实现集中连片后,机械化作业效率比农户单兵作战更高。”袁本刚介绍。袁本刚管理的金穗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有339台农机设备,每年服务土地面积100万亩次,全程社会化服务土地面积10万亩,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新模式实现了粮食绿色高质高效生产。不仅如此,今年春耕,合作社还承接了3万余亩麦田的农活,负责小麦生产的施肥、打药、收割等工作。
将自家的地托管给金穗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有3600余户社员,涉及田地6万余亩,这样的土地托管服务,真正解决了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干了不划算等生产难题,使土地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推进了土地社会化服务、规模化经营,实现了农民、村集体和合作社三方受益。
在齐河,像金穗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有500余家,粮食综合托管率达91%。
降本增效 农民获益
无微不至的照看让农户们对自家农田丰收丰产充满信心。家住胡官屯镇十八户村的张克新是第一批加入金穗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老社员。“当时不了解土地托管,现在觉得省时省力又省心,真好。”张克新介绍,有了合作社全周期保姆式的服务,麦子从选种播种到病虫防治再到收割销售,他都没操心过,以前农忙时经常在地里待上好几天,现在只是在作物种植关键环节联系一下合作社,种地真轻松多了。
感觉轻松的不光是像张可新这样的普通农民,近年来,齐河通过加快推动农业向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智能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让小田变大田、差田变良田、闲田变忙田,为粮食生产降本增效提供坚实基础,促进粮食产量不断提升。
“现在种地真是比以前好太多太多了。”刘桥镇西杨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李化庄说,村里3300多亩地,2023年小麦稳产、玉米增产,就是靠着科技力量。“县里推广玉米密植,每亩株数从4200株左右提高到4800株左右,再配上优势良种、田间管理,产量就又上了个台阶。”李化庄说,2023年西杨村集体收入达到50万元,其中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挣了35万元。村里的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2023年为近12万亩耕地提供了喷防作业。
胡官屯镇马集村种粮大户段义洪说起去年自家160亩的丰收丰产就高兴,他说:“金穗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每年都统一给托管的农户深翻土地、播种、施肥、收割,而且专业合作社肥料质量比市场上卖得好很多,而价格却比市场上要低,统一租用的机器设备也比市场价便宜不少,这片麦田以前自个儿管时,亩产不到900斤。交给合作社托管后,去年亩产量达1300斤。粮食亩产上去了,各项费用降低了,一加一减,每亩地增收三四百元。加上我在合作社开农机,一年也能额外收入4万元。”
今年3月初,段义洪就收到了结合县里农技专家的建议,合作社发来的详细小麦春季麦田管理方案,“施什么肥,如何防病虫草害,列得细,看得明白。”
齐河县坚持为农服务宗旨,打造了“县有专家、乡有技术员、村有示范户”三级农技推广服务网络,打通了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曹慧英介绍,“接下来,我们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将会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明白纸,运用手机短信、微信等多种形式,做好技术培训和宣传,为齐河今年粮食的丰产丰收奠定坚实基础。”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编辑|李晓楠 孟志远 钟伟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