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超级大月亮!这个“正月十五”要珍惜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节日由来

据资料记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据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元宵节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正月半或月望,隋 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朝初受到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称元宵。宋以后也称灯夕。进而到了清朝,就开始称灯节。


元宵习俗


吃元宵


“元宵”最早叫“ 浮元子”,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闹花灯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此节日民间有挂灯、打灯、观灯习俗,故也称灯节。


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


猜灯谜


猜灯谜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人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


耍龙灯


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舞狮子


“舞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逐鼠


逐鼠是一项元宵节期间的传统民俗活动,始于魏晋时期。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传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


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


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



而在德州

每年正月十五闹元宵是必不可少的

2月18日,

2019年元宵节民间文艺展演

在中心广场精彩亮相












今年元宵节还有一个大惊喜

恰逢超级大月亮

今年“十五的月亮十五圆”!

超级月亮来了!



今年的“最大满月”将发生在

2月19日23时54分,也就是元宵节当晚

所谓的“最大满月”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超级月亮



下一次元宵节赶上超级满月

就要等到9年以后了

一定要珍惜!


诗词里的元宵节


《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

【隋】杨广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

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这首诗很形象地记录了当时元宵节的盛大活动场面,那鼓乐喧天、人潮涌动、通宵达旦的欢庆场景如在眼前。


到了唐代,元宵节张灯成为一种“定制”。史书中有记载:中宗李显神龙年间,京城正月十五“盛饰灯彩之会”,民众争相上街夜游观灯,“文人皆赋诗一章,以纪其事。”当朝中书侍郞苏道味就有诗作:

《正月十五夜》

【唐】 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元宵之夜,平时紧闭的皇宫宫门破例开放,宫内火树银花,蔚为壮观。大家相约,盛装结队涌进皇城去观花灯。

《上元夜》

【唐】 崔液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十五夜观灯》

【唐】 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灯》

【唐】 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

这几首诗更是把宫廷内万灯齐明、舞袖联翩、歌声入云的壮观场景描写得淋漓尽致。

《观灯乐行》

【唐】 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这首诗记录了当时民间“玩灯”的习俗,大街小巷灯火通明,民间艺人或表演各种奇术异能,或载歌载舞,共度佳节。

及至宋代,对元宵节更加看重,不但创造性地推出了“灯山”这种较为复杂的组合形式,还把张灯之夜增加至正月十八。

《上元翫灯二首》

【宋】  白玉蟾


碧玉融成万里天,满城罗绮竞春妍。

柳梢挂月黄昏后,夜市张灯白昼然。


上界天宫按此行,五云深处有箫笙。

一轮宝月明如昼,万斛金莲开满城。

《元夜》

【宋】  朱淑真


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

新欢入手愁忙里,旧事惊心忆梦中。

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

赏灯那得工夫醉,未必明年此会同。

这几首诗就真实地再现了宋朝的元宵节盛况。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也曾写诗《上元》,从方向、亮度、彩度、远近等各个角度对元宵节灯会进行了描写。


《上元》

【宋】  曾巩


金鞍驰骋属儿曹,夜半喧阗意气豪。

明月满街流水远,华灯入望众星高。

风吹玉漏穿花急,人近朱阑送目劳。

自笑低心逐年少,只寻前事撚霜毛。

宋代的元宵节还是一些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情人节” :

《生查子·元夕》

【宋】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在此后的一些诗作中,诗人也把视角投向大众民生,描写元宵节的一些生活场景。如宋代诗人姜白石即把深夜卖元宵这一生活场景写进了诗里。

《诗曰》

【宋】 姜白石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此后,历朝历代都有描写元宵佳节的诗词佳句,元宵节也流传至今,成为我国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京都元夕》

【元】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折桂令·元宵》

【元】佚名


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

三美事方堪胜赏,四无情可恨难长。

怕的是灯暗光芒,人静荒凉,

角品南楼,月下西厢。

《怡然观海》

【元】高房山


日日依山看荃湾,帽山青青无改颜。

我问海山何时老,清风问我几时闲。

不是闲人闲不得,能闲必非等闲人。

闲,有门口看到四时树木悠然,有门口忽然望到月亮的喜悦。日出月落,云淡风轻,能闲下欣赏的人无不是精神富有的人。

《汴京元夕》

【明】李梦阳


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

《闹元宵》

【明】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上元竹枝词》

【清】 符曾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摄影|郭庆萍 综合网络

编辑|高红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