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画报关注 | 山东德州,一座由河流文明造就的城市

在齐鲁大地,坐落着一座由河流文明造就的城市——山东德州。在这片土地上,古黄河等河流横穿东西,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滔滔江河水在这里纵横其界、负载千钧。水的浸润使得德州充满灵动,河流的通达也让这座城市富有生机。从古至今,水滋润着德州的成长,影响着这里的风土人情,也用持续的脉动推动着这座城市涌向未来。

2019年10月10日,夜幕下的德州董子园,灯光与夜色交织,构成一幅城水相融的绝景。摄影 王新建

德水安澜 运河肇起

德州之“德”,源自“德水”。时间回溯至战国末年,秦灭六国后,秦始皇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他推崇“五德终始说”,将秦定为水德,还将古黄河改名为“德水”。到西汉时,朝廷在现在的德州东境、古黄河边设置安德县,取“德水安澜”之意。到了隋朝,隋文帝将安德郡改名为“德州”,意喻“太平祥和之州”,此后,德州的称谓便大抵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德州因黄河而得名,更因运河而闻名。在京杭大运河沿线各城市中,德州保存着最具原生态的古运河河道。大运河德州段北部丰乐屯、杨庄附近的河道,展现了“三弯抵一闸”的水工智慧,形成了“九龙十八弯”的河道风貌;南部武城县的四女寺水利枢纽,再现了枢纽、坝、闸、河的巧妙结合,更塑造了德州“三河分流”的“州”字形城市格局。这些都蕴含着古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和智慧。

2022年6月5日,德州德城区,大运河两岸麦浪翻滚,形成一派丰收的盛景。摄影 周建新

得益于德州市对大运河遗产的系统性保护,京杭大运河德州段的运河工程体系虽历经变迁,但保存基本完整,仍然承担行洪、排涝和输水等重要功能,为实现“德水安澜”持续贡献力量。

城河相依 古城嬗变

用“城河相依”来形容德州与运河的关系再合适不过。这座城市保存着京杭大运河的营造智慧,同时也被京杭大运河塑造着、刷新着。

2018年11月21日,德州武城县,四女寺镇的菜农在采收白菜。摄影 高洪明

德州武城县,当地农户在晾晒收获的辣椒。摄影 赵登勤

翻开德州城的历史,可以从很多有意思的故事中发现德州城的转型痕迹。过去,城池一般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而德州城除了这四门之外,还有一个小西门,又被称为“水门”。原来,德州城建成后,官署衙门、官宦豪门的府第宅院大多集中在城内西北角。由于老城内的井水多是咸水,要想喝到运河的甜水,必须绕道大西门。后来,人们为方便去城墙外的运河取水,特意在西门以北又开辟了一个小城门,这就是“水门”。由于对运河水的需求持续增加,德州城内还出现了一个特殊的行业——送水工,还有一条街道被命名为“水市街”。除了水门和水市街,德州城内还有许多地点印刻着运河的痕迹。北厂街、米市街、盐店口街、窑上村,都与当时运河旁的生意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地方散落在大运河的两岸,每一个地名都在诉说着一段段鲜活的运河故事,见证着运河改造德州的历程。

人河共生 水润文脉

京杭大运河不仅刷新了德州的城市功能,也改变了德州城的气质。从黄河浩荡到运河悠悠,德州为中国大运河留下了一抹带有当地特色的浓墨重彩。

2022年10月4日,德州德城区,朝阳时分,市民在长河公园舞动彩龙锻炼身体。 摄影 陈贵芝

随着京杭大运河的贯通,运河不仅为德州带来了经济的繁荣,还让关注政治、关注天下的风气在德州愈发浓厚。明清时期,德州城的学院、私塾等教学机构呈现出蓬勃发展势头,各地著名的文人墨客也会聚德州,进行学术交流与知识传授。一时间,运河岸边书声琅琅,学子举人雅聚其间,吟咏和唱,德州成为当时一处有名的习文之地。清代的康熙与乾隆皇帝也曾来到德州,并留下了数十首诗作。如今,康熙、乾隆皇帝的巡游故事只能在诗作中看出一二,但我们仍可在街头巷尾中捕捉到德州运河文化的踪迹:享誉全国的德州扒鸡、豆腐巷里的豆腐,保留着德州“舌尖上的运河滋味”;运河上的船工号子、中元节时的放河灯,承载着德州民俗中的运河记忆;红绿彩瓷器和梁子黑陶,记录着南北文化在德州的碰撞……

2021年2月17日,德州德城区,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跑驴在明月湖风景区明月湖牌坊前上演。摄影 陈贵芝

2022年2月15日,德州古城外小锅市,高跷队在街区巡游,与民众一道庆贺新年。摄影 崔忠伟

大运河留给德州最可宝贵的,还是德州人的性情与气质。德州人有着“质直朴实,胸怀坦荡”的齐鲁豪情,也有“任侠尚义、平淡忠厚”的燕赵风度。随着南北各地文化在运河上的相聚,德州融汇了南北各地人的气质,最终孕育出“慷慨仗义、博大情深”的德州人。他们生在黄土地、长在运河边,也用自己的精彩人生回馈着土地与运河的恩养。

2021年11月3日,德州陵城区,工人在仙人湖岸边架设光伏电板。摄影 王树明

工人在德州扒鸡生产流水线上作业。中共德州市委宣传部 供图

水韵德州 连通未来

纵观大运河与德州并存的1400余年的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城与河之间相互依托、水乳交融的关系,现在,大运河正以一种新的方式助力德州城市发展。

2021年8月25日,德州德城区,俯瞰气势雄伟的大运河。摄影 崔忠伟

为做好大运河生态保护工作,德州坚持大运河两岸1万余亩土地不作商业开发,并累计投入30多亿元,实施生态修复。2022年4月,四女寺枢纽南运河节制闸开启,百年来京杭大运河首次全线通水,为进一步强化大运河沿线生态保护功能奠定基础。目前,生态修复已初见成效,布谷鸟、伯劳鸟、杓鹬等稀有鸟类陆续在大运河河畔栖息。

在做好大运河生态修复工作的同时,德州大力推进大运河德州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项目,依托大运河历史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业遗址等资源,让文旅融合赋能旅游高质量发展。

德州禹城市,徒骇河国家湿地公园内,孩子们在嬉戏玩耍。摄影 卞连华

2016年10月29日,德州董子园,清晨,人们在董子像前锻炼身体。摄影 张本洪

从历史长河中走来的德州,不断焕发着新机。今天的德州,秉承着黄河农耕文明的厚重和运河工商文明的活力,昂首踏上新征程。从致力于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吨半粮”创建;到天衢新区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区域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再到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建成全球单体容量最大的水上漂浮式光伏电站……接续奋进的德州人,将奋斗与青春汇聚成奔流不息之河,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精彩。

2021年12月25日,德州陵城区,8000亩湖面上,由60多万块蓝色光伏板组成的华能德州丁庄水库320兆瓦水面光伏电站,在冬日暖阳下熠熠生辉。摄影 崔忠伟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来源|人民画报 编辑|王子梁辰
审核|张晓航 终审|朱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