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报鲜评 | 辩证求实 精准问责

辩证求实 精准问责

刘同江

近日到基层采访,与一省定贫困户拉家常、话收入、细算账,告诉他按省定标准他已经脱贫,贫困农民却否认,也不承认一些应享的政策已经享受。后经多方了解特别是与扶贫干部沟通,得知贫困户担心“摘帽”后不再享受扶持政策,所以虽已达到脱贫标准但却不愿退,虽一直享受应有照顾而不承认。

就这一事例而言,不应简单地说基层干部、扶贫人员工作不力,进而问责追责,而应在细化政策宣传、解除贫困户后顾之忧上下功夫。

问责追责是强化担当、督促落实的重要手段,近年来运用广泛、作用凸显。但问责追责的前提是察实情、知实底,出发点是引导干部勇担当、尽职责,如果情况不明就问责、问题初现就追责,那就既不尽人情又挫伤积极性。就拿精准扶贫这件事来说,仅我市就涉及5万多户、10万多人,扶贫对象的生活境况、脾气性格、致贫原因千差万别,脱贫工作要想一点问题也没有、让10万人同声说好几乎是不可能的,对于问题,只要不是故意违规违纪所致,就应多一些包容、少一些问责。

精准扶贫如此,其他工作也是如此。问责追责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否问、何时问,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切以有利于激励担当、促进落实为标准。有时候,慎问、少问甚至不问,更能让干部放下包袱、求真务实、一心一意抓落实,比如对于无心之失、创新中的偏差、“无人区”里的失误就应慎重问责。如果问责泛化、简单化,板子打在冲在前线、不慎跌倒的人身上,不仅会逆向激励、寒了人心,甚至会诱发干部弄虚作假、欺上瞒下。

另一方面,必问责、严追责、深究责,才能警示和遏制不敬畏、不在乎、不作为的风气,比如对于玩忽职守、懒散无为、谋取私利的行为就要严肃问责。对党组织虽三令五申却仍我行我素、做不到“两个维护”的人和事,则必须严厉问责。比如,这次精准扶贫“回头看”,市委对实情搜集到位、政策宣讲到位、党的温暖送到家做出了明确细致的要求,同时慎重问责追责,引导干部放下包袱、找准问题、解决问题,但集中活动结束后,如果再出现工作不到位的情形,无论问题大小,都应严肃问责追责。

问责,难在精准,贵在问效。只要坚持辩证思维,注重实事求是,多做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多体谅基层难处,多倾听基层干部群众心声,就一定能用好问责利器,激励干事创业,促进工作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