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812家!在山东平均每12.5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与研究”。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省备案博物馆总量达812家,类别多样、充满生机活力、富有山东特色的博物馆体系业已形成。按照全省2023年末常住人口10122.97万人计算,平均每12.5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

博物馆既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也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2023年,全省博物馆接待观众8750万人次,今年“五一”假期接待观众380万人次,博物馆和其文化产品正在成为我们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博物馆热”成为文化现象,“到博物馆去”成为时代风尚。

发挥“大学校”功能

城子崖博物馆研学活动资料图

“五一”假期前夕,1600多名来自济南高新区实验中学、海川中学的中学生,徒步13公里到城子崖遗址博物馆参观“中国考古圣地”。

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为何要去博物馆?这是因为,博物馆可以回答“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向哪里去?”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在这所特殊的“大学校”里,公众可以增加见识、触发深思、涵养文化自信。

“十四五”以来,山东持续推动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精品展陈不断涌现。全省博物馆总数量,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数量,革命类博物馆数量和非国有博物馆数量六项指标长期居全国第一,“博物馆热”不断升温。

正在山东博物馆展出的“礼运东方——山东古代文明精粹”特展,联合省内52家博物馆,展出文物465件(套),完整地呈现出山东古代文明绵延不断的发展脉络。

“这堂生动的历史课,带公众沉浸式探寻中国‘礼制的缘起、传承与发展,发掘古代智慧,向世界诠释中国,也实证了山东作为‘东方文明’的起源地在中华文明发展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山东博物馆馆长刘延常说。

山东博物馆列入新一轮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建设名单,100余家中小博物馆得到提升……博物馆见证历史、承载文化,公众从博物馆出发,读懂城市,传承文脉。

成为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5月17日,尽管是个工作日,青州博物馆门前仍排起参观长队。青州博物馆新馆开放一年来,“数字化+沉浸式”体验,吸引大量市民和游客前来“打卡”。

“衡王府修建始于弘治八年,耗费了巨大的人力财力,历时四年建成。弘治十二年间,20岁的朱祐楎就藩青州……”在“有邻衡王府”展厅,大屏幕播放着解说,游客们在“戏台”外驻足观看。相邻的“墙面”以动画形式展现衡王府内的场景,游客们点击“人物”,画中人或抚琴下棋,或游园玩耍,与“你”互动。

“数字场景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赋予文物生动性、互动性,搭建起博物馆和公众沟通交流的桥梁。”青州博物馆副馆长杨华胜说。

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体现在策展、讲解、社教、研究等方面。博物馆的火热,除了人们观念不断更新、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还有赖于博物馆持续提升服务、完善体系。

山东统筹推进不同区域、不同层级、不同属性、不同类型博物馆建设,加快推进“一县一馆”工程,创新开展“全省中小博物馆三年提升行动”,实施“一对一”结对支援,助力中小博物馆高质量发展。

博物馆通过一系列“走出去”活动,为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邹城博物馆《奏响邹鲁和钟 探源礼乐文明》研学课程随“流动博物馆”亮相“黄河大集”,把邹鲁礼乐文明的种子播撒到乡村、社区、校园。当前,各地利用数字展示、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技术,打造“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读懂一座城 从博物馆开始

在山东博物馆可以赏被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的“蛋壳黑陶杯”、“齐鲁瑰宝”亚醜钺,在孔子博物馆可以看“商周十供”精美礼器,在青州博物馆可以观北朝佛教造像的“最美东方微笑”“明代唯一存世状元卷”……

日前,“文润海岱 游读齐鲁”山东省十大文物主题游径发布,包括27家博物馆纪念馆,成为赋能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新名片”。

山东实施“博物馆+”行动计划,通过“博物馆+教育”“博物馆+旅游”“博物馆+文创”等融合发展模式,推动博物馆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功能互补。

读懂一座城,从博物馆开始。日照博物馆五个专题陈列,涵盖了日照史前历史文化、夏商周文化、记忆陈列、历史名人陈列及纪念海曲汉墓发掘二十周年专题陈列等。来自江苏的游客唐先生参观后表示,展区的主题规划清晰明朗,使人仿佛亲身“走”过了这段历史。这种深度的文化体验,正是博物馆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

博物馆还与创意设计产业融合,研发融入山东元素、体现文化品位、满足多样化消费的文化创意产品,呈现“山东手造”新业态,让文物活起来。 

(记者 张依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