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报评论员文章 | 加强政银企对接,让企业尽享阳光雨露


把党的政策化为阳光雨露

本报评论员



市“两会”期间,市委书记陈勇与经济界政协委员深入交流,共同探讨破解融资难融资贵的措施和办法。3月15日召开的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要求,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增强企业获取银行贷款的能力。近期,从中央到省、市,优化金融服务、壮大实体经济的政策相继出台,为广大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茁壮成长送来阳光雨露。


这些政策含金量高、针对性强。比如,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今年增加30%以上、完善金融机构内部考核机制、激励加强普惠金融服务,都是管用解渴的“及时雨”,为化解融资难融资贵提供了机遇和“势能”。化“势能”为动能、变机遇为实绩,需要打好政银企密切协作的组合拳,真正使这些黄金政策春风化雨、落实落地。


信贷是一种需求,也是一种能力。提高沟通信息、了解政策、把握机遇的能力,才能用好政策、尽享红利。企业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到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高度重视、精心研究,真正熟悉金融,善用金融政策和金融产品。银行等金融机构要走近企业、走近企业家,加强政策宣传解读,做好产品推介服务,打破信息壁垒,构建银企对接长效机制。政府部门要通过组织提高企业获取信贷能力的专题培训,搭建平台,优化服务,让企业和银行在共赢中尽享政策。


信用是金融活动的基础。提高企业获取贷款的能力,必须固本强基,抓住信用这个关键。企业要规范财务管理,诚信守法经营,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产品质量。银行要通过大数据分析、产品创新、业务流程优化,提高服务效率,降低融资成本。政府部门要加快推进信用体系建设,打击恶意逃废债务,优化金融生态,着力营造企业守信、银行重信、互信共赢的生动局面。


随着中央和省、市一系列政策落实落地,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迎来新的发展春天。只要市场“无形之手”、政府“有形之手”、企业“勤劳之手”各安其位、协同高效,打通贯彻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德州就一定能真正成为让企业充满活力的城市,企业就一定能够尽享阳光雨露、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