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黑陶的故事 |走近黑陶

□陈德军

任何相遇都靠缘分,和德州梁子黑陶相识也是如此。那天,我和众多文友到德州采风,第一次近距离接触黑陶。

一走进会议室,便被桌上两件黑陶艺术品吸引。其中一件为金丝漆陶,纯手工精制而成,正面刻有牡丹花,红黄白三色相映成辉,在青枝绿叶的衬托下栩栩如生。

据说上古时期德州就因制陶业发达而成为“有鬲氏”之国。现在,德州文化产业集中体现为“一人、两河与三国”,一人即董仲舒,两河为运河和黄河,三国指德州位于古齐、鲁、赵三国交界处。德州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很好,德州黑陶已成为全国黑陶业的一面旗帜,而梁子黑陶则是德州黑陶工艺品核心。

了解相关知识后,参观中国黑陶城博物馆。博物馆分东西两个展区,中间是大厅。大厅里有个黑陶聚宝盆,盆体正中有微雕,字如微蚁,系《道德经》全文,象征德才兼备、幸福康宁。盆体上另有牡丹与百合,寓意吉祥富贵、百年好合。

进入西展厅,没走几步,便看到蛋壳陶。蛋壳陶集中体现了黑陶的4种特质,即“黑如漆,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声音到底怎样,我不敢冒昧敲击,但陶体有多薄,通过那几十个圆孔、借助那些碎片便能感觉到。蛋壳陶最薄处只有0.3毫米,每件蛋壳陶的重量仅为50-70克。能用手工做出如此精致、冠绝华夏的陶林奇葩,陶体上还有硬刻微雕《论语》,将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完美融合,真是难以想象!

看过蛋壳陶,来到一个较开阔的展厅,那里有若干反映远古先人制陶场景的陶像和古窑模型。那些陶像,三人一群,五人一伙,或蹲或站,都在认真劳作,是“有鬲氏”的子民吧?

再往里走,是德州梁子黑陶发展历程展区。德州黑陶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1979年德州即率先在全国挖掘和整理黑陶文化。德州梁子黑陶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梁丽霞,1988年从德州学院艺术系毕业后,在德州工艺美陶研究所工作11年。2002年4月,她凭借3间租赁平房、两台二手成型机,和3个下岗姐妹凑了7000元钱,开始艰苦创业。

如今,德州黑陶文化有限公司已拥有4个园区,集黑陶传承保护、研发生产、项目孵化、销售推广于一体,德州黑陶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先后开发出传统黑陶、创新硬刻陶、彩陶、漆陶等10多个系列、1000多个品种,销售网络遍布全国各地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和员工在国际国内获荣誉和奖项数百个,德州黑陶文化有限公司已成为德州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山东省重点文化企业。

在发展历程展区,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陶鼎。鼎体颇大,鼎的正面刻有十九大报告全文,整篇文章呈长方形,每个字只有0.8毫米,要借助放大镜才能看清。字体虽小,但一笔一划毫不含糊,清秀灵动,充满了美感,看过的人都禁不住啧啧称赞。

看完德州梁子黑陶发展历程展区,来到黑陶体验区。首先看到孙连伟大师。孙老师是拉坯成型专家。借助飞动的转盘,一团团陶泥在他手中像变魔术一般,很快成型。他旁边是软刻大师于慧荣老师。于老师刀法细腻,磨光技术也十分了得。和于老师相邻的是硬刻微雕大师张务福老师。此刻,张老师正凝神静气,在陶器上展示刻字功夫,笔画虽小,但字字生动。看到如此精湛的技艺,想到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心里十分敬佩!现在,德州黑陶文化有限公司已拥有8位工艺美术大师、26位工艺美术师为核心的百人专业队伍。

欣赏完大师的技艺,来到东展厅。偌大的展厅里,那么多黑陶作品,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我在几件黑陶作品前驻足良久、凝眸细看:眼前这一件是雍容华贵的牡丹瓶,属金丝漆陶手艺,它借鉴景泰蓝工艺中掐丝、点蓝等工序,融各种艺术手法于一体,营造出“吉祥平安、繁荣昌盛”之寓意。还有这件“出水芙蓉”,含蓄包容,清新秀气,充满了君子之气。身旁这个笔筒,筒体不大,却雕刻了一整篇的《兰亭集序》,“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另有金陵十二钗、龙运迎祥、冰清圣洁、一带一路、倾城娇韵、王者风范、和谐之源、心灵之美、玉凤鸟、福禄寿、将军罐、三羊开泰、百年好合、事事如意等,无不精雕细刻、惟妙惟肖。

不知不觉已近中午,我还没看够,心中很是不舍,但因时间有限,也只好说声再见——德州梁子黑陶,抽时间我还会来看你的!

编辑丨张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