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砺忠诚
谨以此书献给所有以无限忠诚为民族解放而浴血奋战的人们!
第一章 挺纵进乐陵
我们得拿出老本给山东啊!②
1938年6月下旬,晋南八路军一一五师驻地。
夜幕即将四合,炊烟袅袅,苍翠的山色一派沉静。萧华听着树丛间鸟儿的婉转啁啾,兴冲冲地走进师政委罗荣桓的房间。当时,他已接到八路军总部的通知,不日将奔赴延安抗大学习,完成自己进修的心愿,届时也将见到日思夜念的未婚妻王新兰。
殊不知,从他跨进罗荣桓的房间的那刻起,他的命运之舟已经悄然转舵,他将随着时代的激流驶入一片汪洋,搏风斗雨,与之浮沉。
罩子灯昏暗的光亮里,罗荣桓斜靠着被褥卧在炕上,见萧华进来,欠起身来打个招呼,示意他坐在桌旁的一把椅子上。萧华关切地询问罗荣桓的病情,罗荣桓说只是老毛病犯了,并无大碍,随后脸上便露出那种不知如何开口的难色。
萧华见状,急忙说:“政委啊,你叫我来,肯定有事说,干吗欲言又止啊?我又不是动不动就哭鼻子使性子的小孩子,有什么事但说无妨。”
罗荣桓深度近视镜后的那双眼睛饱含着兄长般的呵护,他清清发涩的喉咙,说:“这件事真让我好不为难,让你去抗大学习,是我给总部打的报告,批准你学习的通知也下来一段时间了,不过今天我接到总部的电报,情况有变,你自己看看吧。”说着指指桌上的电报。
萧华从桌上拿起那份电报,凑近灯下匆匆一阅,抬起头来,望着罗荣桓说:“什么时候出发?”
电报内容如下:中央军委指示,由毛泽东同志提议,命三四三旅政委萧华率一支短小精悍的小分队,立即挺进冀鲁边区,统一领导那里的武装斗争,开辟和建立新的抗日根据地。
罗荣桓带着歉意笑笑:“萧华啊,我就知道你不会含糊。可我心里还是老大过意不去,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说变就变,放在谁身上都会不自在,再说你跟王新兰已经一年多没见面了吧。”
萧华眼波一闪,把手一挥:“战争要紧,再有人去延安,给我捎封信给她就行。”
罗荣桓笑笑:“儿女情长也是人之常情,我看啊,再有人去延安,我托人干脆把王新兰给你带回来吧?”
萧华稍显局促之色:“战火纷飞,我一走就是隔山隔水,哪有那么容易?”
罗荣桓斩钉截铁地说:“你放心,只要王新兰没被人抢走,我就一定给你弄过来!”
萧华也明白了罗荣桓的良苦用心:罗荣桓要为这项突然压到自己头上的重担做点补偿。
两人相视一笑。
萧华,1916年出生在江西省兴国县的一个工人家庭,12岁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3岁任共青团兴国县委书记,14岁被毛泽东发现并安排到红四军任青年委员,同年转为中共党员,17岁任少共国际师政委,成为红军历史上最年轻的师政委。随后他参加反“围剿”,踏上长征路,屡建战功,渐渐成长为中共少壮派的军事翘楚。
1937年8月,萧华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一一五师政训处副主任,在陕西三原云阳镇参加部队的改编和休整。正是在这段燠热难当的日子里,在黄土高原猎猎的南风里,萧华遇到了因雨阻隔、不能赴延安抗大上学的王新兰,月下老人奇妙的手指弹响了两个年轻人的心弦,引发了同频共振,后来再经过罗荣桓从中撮合,两人定下秦晋之好。那时只有13岁的王新兰已小有名气,9岁参加红军,12岁走完长征,从现有资料来看,她是走完长征全程的年龄最小的红军战士。
随后,罗荣桓向萧华扼要介绍了冀鲁边的情况。萧华聚精会神地盯着这位性情醇厚的兄长,生怕一眨眼,不小心漏下一个字。他眼前似乎有一片广袤的原野唰唰唰地铺展开来,奔腾的黄河,起伏的麦浪,汹涌的高粱地,密不透风的玉米地,结着红彤彤枣子的枣林,列车风驰电掣的铁路,波涛滚滚、鸥鸟翔集的大海……
“那里的情况十分复杂,不仅有我党领导的地方武装,也有打着国民党旗号的杂牌军,还有各种名号多如牛毛的土匪队伍,根据最新情报,目前国民党的山东省政府也出现向那里发展的动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派你去那里打游击,你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准备过艰苦的斗争生活。”罗荣桓叮嘱着萧华,“既要做好与国民党方面、各界抗日分子的统一战线工作,也要在发展壮大自身的同时,打击和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这副担子不轻快啊!”
萧华郑重表示:“坚决完成任务!”
是夜,萧华躺在炕上翻来覆去,毫无睡意,思绪翻涌,整整闹了一宿。
恰巧三四三旅政治部机关驻扎的兑久峪,正是1936年红军东征,萧华率部与阎锡山军队发生激战负伤的地方,对这个位于同蒲铁路西侧、深藏在吕梁山里的小山村,他颇有故地重游之感,可是当前重任在肩,兴慨之致一扫而光。
与罗荣桓见面后的一天下午,萧华在一间傍山的窑洞里召开了主要由旅部干部参加的动员会。司、政、供、卫各机关人员,从附近赶来的团以上干部,密密麻麻地坐了一地,大家有段日子没开这样规模的会议了,相互打问着会议的内容,谁都是一头雾水,被追问得急了,就甩给对方一句:“黏糊个茄子啊你!等一会儿不就知道了!”窑洞里的温度迅速升高,热得人一脸水光溜滑,大蒲扇呼哒呼哒作响,没蒲扇的主儿就往风地里靠,靠得抡蒲扇的人拿胳膊肘直捣:“去去去,靠边去!”越往外捣,那位还越来劲了,嘴一撇:“干吗呀你?革命兄弟连这点光都不让沾啊,俺还非得沾沾哩!”不少人又不失时机地吧嗒上了老旱烟,那股子烈性气味,呛得不抽烟的人直咳嗽。“老烟枪”还瞧不上眼了:“这点烟味都闻不服,还怎么上战场啊!”人家流着眼泪还言:“你这烟油子味还不如硝烟味好闻哩,我的乖乖,熏得人想干哕哩!”
萧华走进来,会场里的喧嚷平息下去。他扫视着席地而坐的干部们,声音不急不缓却格外洪亮地说:“同志们,今天的会议很重要,我们将要迎接一项新的战斗任务!”
他顿了顿,笑眯眯地望着大家。
急性子的人立刻嚷嚷起来:“什么任务啊?萧政委赶紧告诉俺吧,快把俺憋得满眼金花了!”
萧华伸出两根手指晃了晃:“两个字——东进!”
大家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东进?什么东进?东进到哪儿去?”
萧华用力挥舞一下手掌:“东进冀鲁边!”
不明就里的人又嚷起来:“冀鲁边在哪儿啊?为什么要去那儿啊?啥时候走啊?”
萧华示意大家安静,接着说道:“我知道大家会问我为什么东进呢,一句话,这是抗战形势发展的需要,是党中央和毛主席根据当前抗战的形势做出的正确决策!”
午后的阳光穿过窗棂投进来,洒在人身上、墙壁上、有点泛潮的地面上,斑斑驳驳,光束里翻滚着细密的微尘和一缕缕淡蓝的烟雾。大家屏住呼吸,紧紧盯住萧华神情坚毅的面孔,都想从他的表情里挖掘出更多的信息。
“抗战爆发以来,我们八路军三大主力按照中央军委和总部的指示,分路挺进敌后,到去年底前后,已经初步开辟了晋察冀、晋东南、晋西北等抗日根据地。”萧华铿锵的话语回荡在窑洞里,“但正面战场的形势依然严峻得很,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日寇长驱直入,上海、南京、太原相继失守。但是,我党领导的敌后抗战轰轰烈烈,尤其是把华北地区弄得惊天动地。今年以来,总部先后派出了孙继先支队、陈再道支队、宋任穷骑兵团、曾国华支队等,从太行山出发,横穿平汉铁路东进,在冀南、鲁西北等地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现在,一二九师的徐向前副师长亲自在冀南领导军事和政治斗争,抗战的烈火已经在冀鲁豫平原上熊熊燃烧起来。那么,我们的任务是什么呢?中央军委、八路军总部首长命令我们,组织一支东进纵队,挺进位于津浦铁路以东的冀鲁边区,与当地的抗日武装会师,建立平原抗日根据地。”
萧华停下来,观察与会干部们的反应。
大家一阵嘁嘁喳喳,神情里掩饰不住惊喜,这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刺激了每个人的神经,兴奋、激动、期待,一泓静水被轩然搅动。
萧华突然提高了语调,慷慨激昂地说:“同志们,这无疑是一项困难重重的任务,我们将离开主力部队,到一个平原地区去打鬼子,为了我们民族流血牺牲。难道我们会被面临的苦难吓倒吗?我们可是走过万水千山的红军啊!我们可是啃过许多硬骨头的队伍啊!我们共产党人和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代表着人民的利益,必将获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真诚拥护,这是我们永远不竭的力量源泉,也是我们战胜艰难险阻的最大的法宝!中央军委和总部把开辟新局面的任务交给我们,是对我们的高度信任,是我们三四三旅的骄傲,所以我们决不能辜负党中央和毛主席对我们的期望,一定要把冀鲁边开辟成一块坚不可摧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掌声如潮,群情激昂,众人纷纷表示愿意跟随萧华东进冀鲁边。
罗荣桓对中央的这次军事部署极为重视,亲自为萧华调兵遣将,搭配班子。三四三旅旅长李天佑、参谋长陈士榘态度很明确:“东进冀鲁边任务艰巨,旅部的人,你看上哪个就调哪个!”
经过几天紧锣密鼓的工作,东进纵队的基本组织框架搭建起来了,邓克明、符竹庭、周贯五、王辉球、王叙坤、刘贤权等人陆续赶来向萧华报到。
7月中旬的一天,旭日喷薄,云霞绚烂,萧华带着这支新生的队伍挥别了兑久峪,正式踏上了东进的征程。后来这支部队到达山东乐陵后,与先期进入冀鲁边的一一五师永兴支队、一二九师津浦支队以及当地的抗日武装合编,正式组建为“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后来的军史习惯上把从兑久峪出发之际的队伍就称为“东进抗日挺进纵队”了。
(未完待续)
扫描二维码下载“德州24小时”APP
收听语音版《血砺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