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资助工作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是民生工程的重要一环,它承载着无数家庭的希望和梦想。近年来,平原高度重视学生资助工作,在制度建设上下功夫,在精准资助上抓落实,在资助育人上求实效,全力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为加快全县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政策体系全覆盖 学生入学不用愁
平原县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现“三个全覆盖”,即所有学段全覆盖、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让学生及其家庭实现“三不愁”,即入学前不用愁、入学时不用愁、入学后不用愁。从制度上保障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建立完善的学生资助政策。目前,平原已经建立起覆盖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其中,在学前教育阶段,设立政府助学金和免保教费政策;在义务教育阶段,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生活补助;在普通高中阶段,设立国家助学金和免学杂费政策;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设立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政策;在高等教育阶段,设立免学费政策,将各教育阶段脱贫享受政策、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对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纳入助学金(生活补助)重点资助范围。
提高义务教育学生资助标准。2024年春季学期将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提高为小学每生每年1250元,初中每生每年1500元;非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提高为小学每生每年625元,初中每生每年750元。
学前、高中、中职学段进行分档资助。每名学生每年,学前段政府助学金分为1000元、1200元、1400元3个档次;高中段国家助学金分为1500元、2000元、2500元3个档次。自2023年秋季学期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分档资助,每生每年一档1500元、二档2000元、三档2500元。
多点发力广宣传 资助政策入人心
平原县教体局主动、及时地向社会宣传学生资助政策和成效,实现资助宣传点对点、全覆盖,早告知、无遗漏。一是继续利用开学初期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家长会,印制《平原县学生资助政策告知书》,宣传国家资助政策,不仅让学生和家长全面了解资助政策具体内容和申请流程,更能够传递出国家和社会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怀和支持。二是抓住宣传重点,对全县特殊困难家庭和学生进行入户走访,了解学生家庭实际情况,对资助政策广泛宣传,做到无死角、全覆盖。三是制作《致初中毕业生的一封信》《致高中毕业生的一封信》,要求学校在中考、高考前发放给每一位初、高中毕业生,帮助广大初、高中毕业学生提前了解下一学段的国家资助政策,解除学生后顾之忧。四是每年暑期开通学生资助热线电话,为广大考生和家长提供政策咨询渠道,为学生顺利入学保驾护航。
信息化提质增效 精准资助稳步推进
平原县坚持早启动、重精准、强应用,全方位推进学生资助信息化建设,让数据成为学生资助的显微镜、望远镜,让信息化成为学生资助提质增效的重要推动力。
通过山东省特殊困难学生资助信息管理系统、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等平台,运用“数据找人”“一键直达”等数字技术,实现与乡村振兴局、民政、残联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实现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特殊困难人群全覆盖。建立“自上而下、上下结合”的数据比对机制,2024年春季学期共比对脱贫享受政策家庭学生129人、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对象33人、低保家庭学生367人、特困救助供养学生1人、低保边缘家庭学生1人、孤儿11人、重点困境儿童1人,残疾学生221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70人等特殊困难学生名单,实现对重点保障人群的精准识别,有力支撑了各学校开展特殊困难学生认定和精准资助工作,并对每一名特困学生资助情况全过程监督管理,确保了资助工作规范落实、应助尽助。
强化资金保障 兜牢民生底线
平原县教体局出实招、强责任、抓落实,积极推进以政府主导,学校和社会广泛参与的“三位一体”资助格局,保障各项资助政策落地见效。
国家资助政策实现了全覆盖,实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无一名因贫失学的目标。2023年以来共资助16137人次,资助金额1048.6万元。其中对8名外省、部属高校特殊困难学生发放免学费资金4.72万元;对20名基层就业大学生发放补偿资金45.72万元。为2259名学生发放高中国家助学金225.9万元;为232名学生免除高中学杂费18.56万元。为396名中职学生发放国家助学金39.6万元;为2名中职学生发放国家奖学金1.2万元。为11434名学生发放义务教育阶段生活补助金597.49万元。为1619名幼儿发放学前教育政府助学金97.14万元;为167名幼儿免除学前阶段保教费18.26万元。
按照“公办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从事业收入中提取3%至5%;公办幼儿园提取1%至3%经费,民办学校提取不少于5%的经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提取1%至3%经费,作为学生资助经费”的要求,各学校建立校内资助机制。县域内中职、高中、普惠性幼儿园及民办学校严格按照省、市文件精神,足额提取经费用于学生资助。2023年以来共提取学生资助资金150余万元,作为学生资助的有效补充。
针对优秀困难学子,山东省教育基金会、山东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福洋教育基金会、平原县弘毅石油、平原县桃园会青年创业联盟等爱心企业出资为困难家庭解燃眉之急,为学子扬理想之帆,自2023年以来,资助、奖励学生173人,金额35万余元。爱心助学活动点亮了孩子们的学习之“光”,让爱与希望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一站式”服务 高效便民暖人心
为给广大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今年设立生源地助学贷款固定办理点,并对助学贷款受理大厅进行了全方位升级改造,助推贷款政策落地落实。
场所“小变大”,服务更用心。原临时办理点设在平原县第一实验小学,受场地限制,现场秩序和办理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为此,县教体局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今年5月确定原光明幼儿园闲置校舍作为平原生源地助学贷款固定办理点。该办理点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拥有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可实现一站式办理,极大方便了广大群众,同时提高了助学贷款办理效率。
设备“旧换新”,服务更暖心。本着方便学生、倾情资助的原则,针对办公设备陈旧老化的问题,购置无纸化办公设备,包括高配电脑、高拍仪、手签屏、打印机,全程无纸化操作,极大缩减办理流程和办理时间。同时,在办理地点醒目位置摆放资助政策展板、张贴政策宣传海报、办理助学贷款所需材料等,一目了然。增设受理窗口、增加办理人员,免费为贷款学生和家长提供休息、饮水、打印申请等服务,提高办理效率、提升服务水平,让生源地助学贷款办理工作全程充满温情。
优选“志愿者”,服务更贴心。针对助学贷款集中办理期间工作人员相对不足问题,选择品学兼优大学生志愿者,提高助学贷款办理效率,确保生源地助学贷款办理工作顺利完成。今年暑假至今共受理生源地助学贷款1303笔,受理金额1699万余元。助学贷款让惠民助学政策惠及每一位需要的学生和家庭,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
设立服务点,贷后更安心。创新性地为全县12个乡镇(街道)设立助学贷款服务专员,建立完善的贷后管理制度和体系,对贷款学生的还款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和及时提醒。8月份对445名办理助学贷款毕业学生及86名助学贷款合同到期学生进行了沟通联系,截至目前已回收贷款597笔,回收金额481万余元,确保了贷款资金的安全使用和按时回收,切实把服务做到受助家庭的心坎上。
聚焦扶智扶志 提升资助育人水平
在做好对符合政策的学生经济型资助的同时,着力构建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
各校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升学生资助的育人效果。坚持把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生资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对他们的全面帮扶,帮助其成长成才,促进其就业创业,彻底改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其家庭的命运。
持续开展“爱心传递”资助育人活动,培养受助学生的爱心意识和社会责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资助工作全过程,在奖学金评选发放环节,培养学生争先创优的奋斗精神;在国家助学金申请发放环节,深入开展励志教育和感恩教育;在国家助学贷款办理过程中,深入开展诚信教育和金融常识教育;在勤工助学活动开展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自强自立精神;在基层就业工作环节中,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就业观和价值观。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
特刊版面赏析: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滕璐 通讯员|王红 编辑|唐志梅
审核|李艺 终审|李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