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既要“送文化”更要“种文化”


□相子瑞

乡村振兴,文化铸魂。在乡村文化建设中,既要“送文化”,更要“种文化”。近年来,德州市以繁荣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形成了“种文化”和“送文化”相结合的文化惠民模式,尤其注重“种文化”,激发农村文化活力,让“文化的种子”在基层扎根,遍地开花。

近年来,各地形式多样的送文化下乡活动,为助力乡村振兴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物质生活的提高,也让群众文化需求“水涨船高”,仅靠“送文化”已不能满足精神需求。鉴于此,既要一如既往组织实施好“送文化”活动,更要转变观念、从长计议,把着眼点和着力点转到因地制宜“种文化”上来,让“飞鸽牌”文化变为“永久牌”。

“种文化”要建立长效机制,着眼长远。德州市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完善阵地管理、丰富文化供给、提供资金保障三个方面持续发力,让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各地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在坚持“送文化”的同时,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创新,把政府扶持和市场运作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农村公共文化投入、保障等长效机制,并建立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健全文化人员考评体系,提高其社会待遇等,为“种文化”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

“种文化”要挖掘乡土人才,搭建施展舞台。让“种文化”到基层成为常态,人才培养是关键。齐河县创新实施“文化先行官”项目,通过引入社会力量、深挖地域文化,集结村文化能人、文艺骨干等,充实“三团三社”力量,为群众提供更有品质、更加多元的文化服务,激发了乡村文化内生动力。乡村“种文化”,要紧紧围绕群众、依靠群众,利用本地文化能人、新乡贤等资源,发现一批、培养一批,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文艺种子”队伍,通过“种文化”提升农村文化造血能力。要有意识地对乡土人才、乡土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合,既要加强硬性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善于在服务方式和手段上推陈出新,多管齐下,为乡土文化人才施展才干创造条件,将他们培育成农村文化建设的“生力军”。

“种文化”要因地制宜,也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才能事半功倍。平原县积极帮助农民成立书画、音乐等文艺协会30余个,部分乡镇支持举办“村晚”,这种形式多样的活动,巧妙地在村民心中“种”下文化的种子。实现“种文化”,就要积极鼓励、因势利导,营造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乡村文化的主动性、积极性,把文化热情激发出来、凝聚起来,如此才能让文化之花在乡村持久绽放。

(作者单位:平原县委宣传部)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榕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