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五三惨案纪念碑为何在德州发现

特约撰稿人  张明福 艾激光

1928年发生在济南的五三惨案,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野蛮欺凌的典型事件。此次事件中,中国军民死伤总数达6000余人,财产损失不计其数。直到1929年5月,日军才在内外压力下撤离济南。

1988年,德城区北营村村民马志华在修盖老房子时,从炕洞中发现100多块标注事件死者名字的红砖灵牌,2006年又在家中发现济南五三惨案纪念碑,2018年再次发现2块灵牌。

纪念碑身为圆台形,高142厘米,现断为两截,上部直径26厘米,下部直径34厘米,碑帽与碑座无存。碑身正面刻有“济南五三惨案纪念碑”;背面落款“中华民国十八年(1929)五月,德县县政府、教育局监造”。

灵牌是由长30厘米、宽15厘米、厚2厘米的红泥片烧成,顶端为圆弧状,后面有凸起的四根砖筋,砖的正面中间凸起一道高0.2厘米、宽2.1厘米、长20厘米的台面,印有牌主姓名、籍贯,现在字迹已无法辨认。

纪念碑与灵牌为什么出现在德州,是何人制作的?笔者为揭开这个谜底查阅大量书籍,基本找到了答案。

首先,根据纪念碑的大小与灵牌众多这一事实,初步判断刻制它们的目的,是为五三惨案中死去的人们,修建纪念堂或是坟墓。自古就有用灵牌代替尸主下葬或祭祀的传统,埋成的坟墓俗称衣冠冢。德州这批文物集中发现时,并不在祠堂或墓穴中,猜测是当时制作尚未全部完成,就因某种原因停下了。

对于这批文物为什么会在德州集中出现,我们假设了几个线索逐一进行推敲:一是德州的某个组织当时在济南活动时遭到日本人的野蛮屠杀,有人根据“德县教育局监造”,推断可能是德州某一学生组织在五三惨案中死伤多人,但查不到类似组织的线索。二是德县政府按照山东省政府要求所做。查遍山东有五三惨案纪念碑的地方,除济南外,仅有德州、泰安、青州、安丘和原属山东、现属河南的濮阳市。现在已知泰安的纪念碑是当时的山东省政府所建,青州的纪念碑为青州各界人士所立,德州、安丘、濮阳的纪念碑则明确写着“县政府与教育局监造”的字样,可以断定与当时的省政府统一要求有关,但发现灵牌的仅有德州。三是德州驻军所为,查一下那个时期的德州驻军果真有所发现。

1928年至1929年,德州驻军为国民第二集团军第四军团总指挥方振武部。方振武(1885-1941),字叔平,原名方运策,抗日英雄,爱国将领,安徽寿县人。1906年,21岁的方振武考入安庆武备练军学堂。毕业后,投安庆马炮营当兵,后投奔南京清军第九镇统制徐绍桢所属的冷御秋部。辛亥革命时,建立战功,被提升为队官。1924年9月,方振武参加孙中山在韶关举行的北伐誓师,被任命为北伐军支队司令。

1928年春,方振武参加二次北伐,任国民第二集团军第四军团总指挥,于4月30日首次打败奉军张宗昌部,攻占济南城并任济南卫戍司令之际,不甘失败的张宗昌等人,勾结并唆使日本人以保护侨民利益为幌子,在济南制造了惨无人道的五三惨案。方振武部在5月1日至3日的坚守中,牺牲了韦云彬等多名官兵,被迫退出济南城绕道北伐,于5月13日攻占了交通发达的德县县城。笔者推测,方振武部夺下德县城池后,为了纪念和安葬在五三惨案中牺牲的战友,刻立济南五三惨案纪念碑,制作烈士灵牌。由于军阀混战、局势动荡,方振武部不是被打乱就是四处流亡,未安置好纪念碑与灵牌,就离开德县。这批文物也一直未能引起世人的注意。

纪念碑与灵牌的保存者马志华推测说:“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开始全面侵华,德州很快沦为日伪统治范围。为了保护纪念碑和灵牌不被日军破坏,我的爷爷将纪念碑和灵牌藏匿于自家的火炕之中,使得它们得以留存。”

编辑丨张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