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记者走进夏津县郑保屯镇柳元庄村,红色文化街两旁,墙体彩绘生动讲述了革命前辈的英勇事迹;夏津公安科驻地、民兵模范班两处旧址和村史馆内的老物件、老照片,记录了村庄的红色过往。
在红色广场大舞台上,柳元庄村文艺剧团团长王世芳正带领团员排练自编的民歌。“红色文化是我们村最宝贵的资源,通过编演节目,把那段历史传唱下去。”王世芳说。
柳元庄村位于鲁冀两省交界处、大运河东畔。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革命战争时期成了鲁冀地区的重要革命根据地。1939年到1945年间,曾遭日伪敌顽“四次血杀”,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
“我们村共有12名革命烈士,其中就有刘胡兰式小英雄孙洪喜,他加入了柳元庄民兵组织模范班,因不肯透露八路军的藏身之所,先是被割掉双耳,之后牺牲在了敌人的铡刀之下,英勇就义时年仅16岁。”柳元庄村委会副主任王法东指着红色广场上的革命事迹展板介绍说。
珍贵的红色文化资源需要深入挖掘、传承和保护。当了40年村干部的王法东也是村里的红色文化宣讲员,在传承红色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听村里老人讲述,查询相关资料,将革命故事的过程和细节整理出来,广泛宣讲。
2022年,柳元庄村入选中组部、财政部评出的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以此为契机,该村积极做活红色文化,按照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的“四有”要求,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村内建设了红色文化街、红色广场、红色纪念馆、红色文化传承基地、家风幸福园等,打造红色名片的同时,提升村容村貌、涵养文明乡风。柳元庄村也成为夏津县红色教育基地。
有了红色美丽村庄这一名片,很多单位组织党员来到柳元庄村开展党性教育,参观革命旧址,聆听红色历史。“多的时候村里一天接待了4家单位。”村党支部书记李春芳说,村里的红色资源逐步转化为增收动力,目前已承接各类活动100余次,带动集体增收2万余元。
除了红色文化,柳元庄村还有着丰富的耕地资源,也是村集体增收的基础。“我们村有462户、3100亩耕地,发展起不少种粮大户。”李春芳介绍。借力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该村利用项目资金建成一处为农服务中心,涵盖粮食仓储、机械服务、粮食烘干等功能,为镇域1.5万亩粮食的收储、晾晒、烘干提供有力保障,每年带动集体增收约15万元。
此外,该村还推动村党支部领创办合作社,积极开展闲散土地整改整治行动,清理盘活闲散废弃土地50余亩,用于建设“共富工坊”和“富民粮仓”,进一步带动村集体增收。2023年,村集体收入达51万元。
“目前,我们已经做好规划选址,利用废弃宅基,再建一处纪念馆和石磨面粉厂,探索打造以红色文化为载体,涵盖旅游、休闲农业、教育等元素的增收模式,带动村集体收入再上新台阶。”李春芳说。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通讯员|邓美平 霍启志 王晨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