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至11月,乐陵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75.1%,列德州市第一。”日前,一份前11个月的空气质量报告摆在了德州市生态环境局乐陵分局党组书记、局长石辉面前。而报告的背后,是摆在乐陵人面前的一张城市新名片——一座可以惬意“深呼吸”的城市。
中央公园生态水系综合治理后的新貌
乐陵城区有“五湖三河”镶嵌,都位于城区的黄金地段。是填水、依水发展房地产,增加政府收益几十亿?还是投入几个亿打造湿地和公园?是财政紧张的乐陵需要面对的抉择。
“得会算账,算大账、算‘长远账’,会算‘生态账’,才是真正会算经济账。”乐陵市决策者认为,涵养住碧水蓝天,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金山银山。“见水不填、依水筑园、借水发力”,是乐陵干部坚守的“老规矩”。
规矩源自1988年。当时的主要领导认准水是乐陵最大的生态资本,定下这条生态红线。36年来,领导班子换了一届又一届,乐陵的“生态蓝图”却从未更改。
为护水,乐陵定下一条“硬杠杠”——凡城建项目,必经水利部门前置审查。“风景好的地方,盯着的人也多。况且,填水成本低,不少开发商总打填水的主意。”乐陵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邢恩元说,水利部门提前介入,等于为乐陵水资源上了一道“保险”。
沐浴着温暖的阳光,62岁的张凌云骑着自行车沿着跃马河河堤路飞驰而过。“我在这河堤南岸龙堂村住10年了,看着跃马河一天天清爽起来,心里暖暖的。”
嵌在老城区的跃马河,两岸有5万居民,一度是乐陵的“龙须沟”。
治理跃马河,困难不小——耗资上亿元,只有投入,没产出,决心怎么下?乐陵市领导带队走访,反复征求群众意见,群众都支持。主要领导拍板:“项目,得上!”
“群众需要的,就是我们要努力干的。”石辉介绍,为改善水环境,乐陵市从2017年开始对跃马河进行全面治理,创新实施河湖连通、活水循环、正本治水“三水共治”模式,盘活城中水,治理乡村水,让污水变清水。
生态福利,也是民生福祉。这些年,乐陵市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攀上新台阶,但乐陵市人更自豪的,是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比很多森林覆盖率高的旅游城市还要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城乡居民共享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和优良生态,让乐陵成为一座可以惬意‘深呼吸’的城市!”这是乐陵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峰在两会上提出的“生态新乐陵”建设目标。
近年来,乐陵市借水发力,按照“以水兴城、以水美城”的治水思路,构建“水在城中、城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生态宜居环境,高位推进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先后投资30多亿元,构建“三通六带”现代水网体系,实施城乡重点区域排涝能力提升、跃丰河防洪治理、前进沟提升改造等9大工程,实施跃马河湿地公园、朱集沟湿地公园等13个河湖综合治理项目,完成新建、改造农村社区污水处理设施30处。同时,高标准打造13条美丽幸福河湖,培育出乐陵影视城等40多处生态旅游景点。
乐陵水网主要有三河、五干、四十九条支沟,为保护好河流生态,建立“河长+警长+河管员”的县乡村三级河湖长制体系,全市81条河道共设立河长572名,警长124名,河管员447名,河湖管护公益岗105个,一张张责任网让越来越多的河流变成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新景观。
以水为魂,以绿为根。乐陵市做足“水+绿”文章,实施全域织绿行动,依水建设各类公园、游园、湿地50个,森林覆盖率达19.6%,城市绿地率达39.03%,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
曾有人算过一笔账,依水的黄金地段卖给开发商可得30多亿元收益,而近年来,乐陵反而通过实施国家级EOD试点项目,投入30多亿元用于生态惠民,一反一正“损失”60多亿元。“蓝天常现,碧水长流,环境宜居,群众幸福,就是政府最大的收益!”王峰说。
“老规矩”的坚守,让乐陵先后获评国家级“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和山东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色低碳生态促共富”先行示范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县和山东省“整县域推进乡村生态振兴”重点县等殊荣。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胥爱珍 通讯员|贾鹏 马鹏飞
编辑|于春芝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