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孩子们的“守护者” |记德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科护士长陈华

5月28日早晨7点,一位扎着低马尾、身材匀称的女子,早早来到德州市妇幼保健院住院楼儿科病房。这位37岁的精干女子就是市妇幼保健院儿科的护士长陈华。

7点30分,她换上护士服,开始工作。“提前做工作,是我的工作惯例。”她笑着说,一双乌黑的大眼睛散发着母爱的光芒。查看病例、了解重症患儿身体情况、分配看护……这些看似枯燥繁琐的活儿,被陈华安排得有条不紊。

2002年,陈华刚参加工作,在市妇幼保健院儿科,一位7岁儿童的家长因嫌她没能“一针见血”,恶言相向。“这件事让我明白,自己离优秀护士差很远。”此后,陈华更加努力:老护士为患儿扎针时,她都仔细观察,如何找准“优秀”的血管,如何做到稳准狠;为体验孩子的感受,她在自己身上“试针”……通过刻苦努力,现如今的陈华早已达到“一针见血”的功力。“给孩子打针要快速进针,角度要放低,这样可以减少痛感……” 陈华跟记者分享经验,“都是当妈的,谁也不想自己的孩子受疼受累,要设身处地为患儿着想。”

正因怀着一颗为患儿着想的心,陈华及其团队刻苦学习和掌握各种新业务、新技术,由她牵头开展的儿科病房“零钢针”行动获得患儿家长的一致好评。如今,儿科病房内留置针(软针)普及率已经实现全覆盖。

17年来,陈华护理过的患儿将近3万人。除了技术过硬让她获得无数患儿家长的肯定,及时的沟通、温暖的关怀也让不少患儿家长成为她的“粉丝”。

今年4月,一位3个月大的患儿因肺炎住院。陈华在查房时发现患儿的母亲神情焦躁、面色枯槁,就多了一份注意。经过几天的观察和交流,发现患儿母亲并非本地人,身边也没有亲属陪伴,言语中透露出些许消极、悲观的情绪。她怀疑这位母亲患上了产后抑郁症,立即联系了本院负责心理疏导的医生,进行咨询。果然,这位母亲就是因为孩子生病、生活琐事、家庭压力等原因导致了产后抑郁症,经过治疗,患儿母亲走出了抑郁的阴霾。

陈华对患儿细心,对患儿家长关心,对同事亦如此。所以在管理团队方面,她即要求技术过硬,又强调情绪管理和良好有效的沟通。同事李倩倩这样评价她:“陈华护士长就像我们的‘主心骨’,没有她处理不了的事情。”技术上,她言传身教,从握针的姿势到胶布的贴法、从穿刺时按压患儿的方法到抱患儿的姿势,她都亲身指导年轻护士去做;沟通时,她春风化雨,经常和同事们交流,给予她们帮助和疏导,营造了和谐融洽的团队氛围。在她的带领下,同事们发挥所长,互相帮助进步,赢得了诸多赞誉:德州市优质护理示范病房、德州市护理技能操作比赛团体二等奖、全院创新项目汇报比赛团队创新三等奖……

“荣誉代表人民对我的工作的认可。青春就是用来奋斗的,我选择了护士专业,就选择了奉献和奋斗,患儿康复就是对我的回报,我愿做孩子们的‘守护者’,爱自己的事业,爱身边的同事,让大家感受温暖和爱。”陈华说。

记者、编辑|唐志梅 通讯员|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