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天气炎热,记者赶到禹城市辛寨镇前贾村采访,正赶上市科协驻该村的第一书记李桂发和群众一起干农活。“这是我连续三轮参与市派第一书记驻村帮包工作,从2015年3月至今,先后在禹城市莒镇社区、董屯村和辛寨镇前贾村担任第一书记,多年的驻村工作,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党员干部必须以身作则,带着群众干,干给群众看,以党员的过硬作风赢得群众信任和支持。 ”李桂发说。
今年48岁的李桂发2014年底从部队转业到市科协工作。受组织委派,李桂发从2015年起担任市派第一书记。“没有工作经验咋办?群众没有致富门路咋办? ”这些都难不倒李桂发,在他身上有一股不服输的拼劲和韧劲,更有一名共产党员凡事冲在前、领着群众往前闯的过硬作风。一身迷彩服,一双军用胶鞋,风里来雨里去,到处有他的身影。“说实话,桂发刚来时,我认为不过是‘镀镀金’,没想到他真干,真卖大力气,全村老少爷们没有不服他的。 ”董屯村党支部书记程发军评价说。
不仅要实干苦干还要会干巧干,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引导群众解放思想,拓宽致富门路。他带领董屯村干部群众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流转土地500亩,建立了富硒马铃薯协会、精品杂粮协会,种植马铃薯、花生、大豆等作物,取得2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并给村集体上交30500元。他带领村里干部群众外出参观学习,争取市科协大力支持,多个渠道共筹集300余万元资金,建设董屯村大棚蔬菜产业园区,共发展蔬菜大棚30个,每棚当季收入3万至4万元。他探索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路子,坚持发展党支部引领下的全体村民合股、多项产业联营的发展新模式,采取村产业总收入的20%留给村集体、50%用于扩大再发展、30%分给贫困户及股东的分配方式,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共奔致富路。
群众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 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李桂发圆满完成了第二轮市派第一书记驻村帮扶任务,应该返回原单位工作。董屯村干部群众知道消息后,强烈表达让李桂发继续留任的愿望。 2017年3月10日,市委组织部考察组到董屯村考察第一书记时,发生了感人一幕,按照要求,20多名党员和群众代表参加考察座谈,但群众闻讯后,越聚越多,来了80多名村民,把会议室挤得满满当当,大家就一个要求,“让李桂发继续留在董屯村担任第一书记”。市选派办尊重群众意愿,决定李桂发作为第三轮第一书记继续在董屯村开展为期两年的驻村帮包工作。
从2017年3月到2019年3月,李桂发把驻村帮包的重点转移到综合治理上,兴产业,改村貌,树新风,使董屯村由一个省定贫困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文明村——以前村里有打麻将、闲唠嗑的,现在大家都忙着去种植大棚或者去打工;以前红白事有大操大办的,相互攀比的,现在是一切从简,文明和谐。今年4月,第三轮市派第一书记工作结束,同时启动第四轮市派第一书记工作,董屯村干部群众再次表达了让李桂发继续留任的愿望。但考虑到其他村庄更需要他去帮扶发展以及其他村庄群众的强烈要求,组织决定李桂发继续参加第四轮市派第一书记工作,到禹城市辛寨镇前贾村担任第一书记。
2个多月的时间,李桂发把前贾村家家户户跑了个遍,做到村庄发展的各种情况了然于胸。当记者前去采访时,李桂发正忙着制定前贾村村庄发展规划,“村集体账上只结余了580块钱,我感到发展是第一要务,要尽快明确产业发展方向,所以这些天十分焦急,连续加班。”李桂发介绍,经过充分调研,他感到村党支部和专业合作社融合发展的路子比较符合前贾村实际,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党支部的组织引领作用,规避市场风险。“下一步我要把‘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在前贾村进行探索:一是请教有关专家,多跑市场,让前贾村西红柿、甜瓜、彩椒种植再上规模;二是前期通过调研,准备发展蚂蚱产业;三是建造‘扶贫工厂’,吸引人才回乡创业。”李桂发说。
因工作出色,李桂发多次受到市委通报表扬并作典型发言,还被评为“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先进个人”“2017感动德州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