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身边好榜样 | 全国模范司法所长孟红军:为民勇担当 爱心铸和谐

图为孟红军(右)在群众家中了解情况

中等个头,面庞黝黑,旅游鞋和裤腿上被水淋湿,沾满了泥土。

6月6日,天空淅淅沥沥下着小雨。德州市金牌调解员、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全国模范司法所长孟红军,就以这样的形象进入记者的视野。“这哪像个司法所长,倒像个进城赶集的庄稼汉。 ”也许孟红军看出了记者的疑惑,解释说:“帽杨村有个案子急着结案,我去帮老乡们清点了一下树苗,刚回来,鞋还没来得及换。 ”

作为宁津县宁城街道司法所所长,2013年以来,孟红军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926件,调解成功率98%以上,其中重大疑难信访案件17件。

宁城街道下辖9个居民社区,44个村居,总人口9.9万人。每当遇到复杂、重大案件,孟红军总是第一个冲锋在前,再难的案子到他手里也能顺利化解。

在惠宁社区西卢村,有一条穿村而过的西卢沟,是宁南河的支流。惠宁社区党支部书记王伟建介绍,西卢沟之前仅有2米宽,沟底都是淤泥,丧失了排涝功能,雨季时影响周边群众生产生活和生命安全。“要不是孟所长调解各方矛盾,这河道哪能这么顺利拓宽,大家都念着他的好! ”王伟建说。

王伟建说的拓宽工程,是2014年6月宁津县启动的西卢沟防涝项目。这个项目前期进展顺利,收尾阶段却突发状况。原来,规划后的一部分河道占了村民卢某立的半亩鱼塘,原本同意了补偿协议标准的卢某立突然变卦,要100万元赔偿金,还组织人员把挖掘设备围堵在村口,持械与施工人员对峙,阻挠施工。

协商未果,宁城街道工作人员急忙找到了孟红军。得知孟红军是来调解的,卢某立等人将他团团围住,并扬言“谁敢动鱼塘,就和谁拼命。 ”“我是司法所长,是共产党员。要拼命,先冲我来! ”人群当中,孟红军毫无惧色。“于公,政府给了补偿,你们阻挠施工已经涉嫌违法;于私,你们为了多要点钱置集体利益于不顾,难道要全村老少爷们因为你们受淹吗? ”孟红军声音洪亮,一番话讲完,嘈杂的人群瞬间安静下来。孟红军接着说,“赔偿数额、赔偿协议咱们再商量,先放施工队去挖别的河段,万一误了工期,这责任你负不起! ”

接下来3天,孟红军吃住在西卢村,顶着烈日往返鱼塘和卢某立家十余次,摆事实、说政策,最终,卢某立同意按最初的补偿协议执行,河道拓宽工程按期交付。

孟红军常说,人民调解工作是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要学会换位思考,把群众的“小事”当大事,设身处地为群众考虑。

最初,孟红军也遭受了不少冷遇,到村民家中坐冷板凳是常有的事。“一般的纠纷,上门调解十几次很平常。刚开始当事人连家门都不让进,不理你;去多了,让你进去坐坐,倒杯水;再坚持下去,当事人才会慢慢产生好感,和你说真话。 ”孟红军说。

70岁的宁城街道八里堂村刘某常因琐事与邻居发生争执,孟红军介入调解后,隔三岔五就往老人家中跑,时间久了,刘某说出了心里话。原来,老人长期独居,一直想入住敬老院,可繁琐的手续让他望而却步,因此心情苦闷。在与村委会沟通后,孟红军主动联系敬老院,协调床位、搬运行李,终于让老人得偿所愿。

孟红军今年50岁,1990年毕业后先后在宁津镇、新城街道从事基层工作,一干就是二十几年。 2013年,孟红军调任宁城街道司法所所长,踏入新领域,法律基础几乎是零。有次调解一起合同纠纷,由于对相关法律不熟悉,孟红军对最终认定“经济纠纷”和“合同诈骗”辨析不明,走了不少弯路。为了给自己“充电”,孟红军开始恶补法律知识,哪里有培训,他都第一时间积极参加。就这样,孟红军从一个“门外汉”,逐渐成为了一个“行家里手”。

“我们要找孟红军。 ”在宁津,这样的指名道姓并不少见。“金字招牌”,是用耐心公正的态度换来的。“能踏踏实实为群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难题,这是我作为一名调解员的责任,更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担当。 ”孟红军说。

记者 董建新 通讯员 孙久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