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产论英雄 粮王有秘籍

近日,我市公布了2024年德州市总粮王和各县市区粮王名单。粮王们各尽所能挖潜力创高产,凭借独特的种植“秘籍”,在农田中书写了高产传奇。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近他们,揭秘他们的高效种植之道。

天衢新区粮王吴海龙——

坚持深耕 种粮事半功倍

3月11日,在德州天衢新区抬头寺镇抬头寺村成方连片的麦田里,粮王吴海龙正操控着植保无人机进行飞防作业。“深耕35厘米+深施返青肥,这套组合拳让我的粮食年亩产突破1764公斤!”这位蝉联三届区级粮王的种粮能手,道出了他的高产秘诀。

“粮食高产,三分种子,七分管理。我们现在选用德农种业的德麦008(小麦)和德迪178(玉米),抗逆性强,产量高。”选好了种子,吴海龙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田间管理上。

在自家承包的麦田里,他抓起一把土展示:“传统耕作层只有15至20厘米,我们通过机器深耕,把耕作层拓展到35厘米。”吴海龙介绍,深耕后的土地如同海绵,既能保墒蓄水,又为作物根系提供舒展空间。

深施肥技术更是吴海龙粮食高产的“秘籍”。在返青期,他采用深施机械将尿素精准施入地表下10至15厘米处。“传统撒施氮肥利用率低,而深施技术能将肥料利用率提升15%以上。”吴海龙说,这种“靶向施肥”既能减少肥料挥发损失,又能促进根系下扎。

去年收完玉米后,吴海龙在土地深耕时,配合使用了大量复合肥、土杂肥,以提升地力。望着今年长势喜人的小麦,吴海龙充满信心:“今年我要挑战全市总粮王!”

德城区粮王张振洪——

优选品种 实施“双镇压”

3月12日,在德城区黄河涯镇闫屯村,德城区粮王张振洪正安排给麦田打除草剂。15亩麦田绿油油一片,长势喜人。“现在正是返青期,施肥、浇水、打药得做好,能为下一步麦苗拔节打好基础。”张振洪高兴地说。

确保丰产,良种、良技不可或缺。“我们今年与山东农业大学合作,优选了抗病虫害能力强、产量高的种子,进行了5亩试种。”张振洪告诉记者,每年他都会引进新品种进行试种,从中选择最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品种进行大面积种植。去年,他选定了小麦品种烟农1212,玉米品种明天695,共种植了15亩,小麦单产750多公斤,玉米单产1000多公斤。

在管理方面,张振洪也摸索出一套方法。他根据每年天气变化和土壤墒情实施分类,因苗施策,及时调整施肥和植保方案,并在每个生长周期结束后及时总结经验。实施“双镇压”也是丰产秘诀之一。“我在播种前和播种后分别进行2次镇压,通过压碎土块,弥封裂缝,沉实冬季冻融疏松的土壤,改善墒情,使土壤与根系密接起来,有利于根系吸收养分和减少水分蒸发。”张振洪说,从2022年起,他种植的15亩农田连续2年实现了“吨半粮”目标。

张振洪从不吝啬分享自己的选育经验和种粮技术,还主动帮助村民解决种植中遇到的难题。“后续我将继续与院校合作,筛选更多适合种植的良种,扩大试验田耕种面积,并及时将总结经验分享给大家,助力粮食增产增收。”他说。

平原县粮王李令平——

因地制宜 做好精细化管理

当前正值春管的关键时期,3月15日,平原县王打卦镇打渔李村党支部组织农户来到平原县粮王李令平管理的农田中,学习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共同探讨如何在新的一年里实现粮食的高产高效。

面对前来取经的乡亲们,李令平毫无保留地分享了自己的种植心得:“要想种好地,关键在于科学的管理技术。我们要根据土壤和作物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施肥方案,同时注重土壤保护和修复,这样才能实现粮食可持续发展。”他的总结言简意赅,赢得了村民的阵阵掌声。

去年,李令平凭借出色的种植技术和精细化的管理,荣获了平原县“粮王”称号。他的种植面积虽然只有50亩,但小麦平均单产808.3公斤,玉米平均单产为960.53公斤。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在施肥方面,李令平摒弃了传统的盲目施肥方式,而是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的生长阶段,量身定制施肥方案,最大限度发挥肥料作用和吸收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了施肥上有讲究,在病虫害防治方面,李令平更是有着一套科学的方法,在用药的选择,合理混用,打药的时间和用量上都有精细化的方法。

同时,他还定期对农田进行监测,一旦发现病虫害的苗头,便立即采取措施,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

“接下来,我还会继续研究种植技术,在合理深耕和灌溉方面下功夫,让自己的农田产量再创新高。”李令平说。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通讯员|徐展 王亚群 编辑|徐冬晓 许欢
审核|宋延涛 终审|李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