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化楼镇村民在浇地。 据新华社
7月1日,在化楼镇郑博士村,村路两旁农田里的玉米苗,在骄阳下棵棵挺立。村民郑登亮感叹:“多亏这两年新修的沟渠和小水库,今年遇到这么长时间的高温干旱,庄稼基本没受影响。”
郑博士村位于化楼镇南部,因地势偏高一直是该镇典型的旱片死角,新变化缘于王末沟支流的清挖和去年新建的郑博士水库。
根据6月份德州市气象台发布的气象干旱与近期天气分析:6月7日以来,全市平均气温27.9℃,较常年偏高2.6℃,降水量1.9毫米,较常年偏少97.1%,创195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同期降水最少、气温最高,出现严重的气象干旱,禹城、齐河为重旱,乐陵、庆云等县市区达特旱。
特旱天气“烤”验着我市的农业生产。相对于别处农田裂成棋盘,一些水塘干涸、作物枯黄的模样,化楼镇农业生产受影响较小,这缘于他们推行“河渠塘并用,排灌蓄结合”,在时间、空间上科学调配水资源,保障当地夏种用上“及时水”。
未旱先谋
补齐农田水利,摆脱靠天吃饭
农业生产是化楼镇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旱情出现后,镇党委书记温海东、镇长马猛以及镇上各管区负责人只要有空,就去各村实地查看用水情况,并多次召开工作会议部署落实。
干部们如此重视是有原因的:化楼镇位于乐陵市西南部,人口4.13万人,耕地7.18万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传统农作物,是典型的农业乡镇。马颊河、跃丰河两条主干河流在化楼镇北侧和东侧的边界区域,形成夹角状,是化楼镇农耕地主要灌溉水源。而化楼镇的南部地区缺少河流,当地农业灌溉一直靠天吃饭或者靠地下水浇灌。
但干部们面对旱情却“忙而不慌”,群众心里也“稳稳的”。“不慌不慌,有水就不慌。”时家村村民时延兴笑着说,“以前不行,那时我们靠天吃饭,没水的时候只好用地下水,用地下水盐碱重,收成也受影响。镇上的干部发现问题早,各小水利工程修得及时,今年夏种稳了。”
“化楼镇用黄河水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当地群众,呼声也大。几年前,我们通过走访,了解到群众所急所盼后,把兴修农田水利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中之重来推进、落实,从2016年至今,关于农田水利建设的工作基本没有停顿过。可以说这次镇上能及时抗旱,主要是平时基础打得好。”马猛介绍。
之前,他们通过争取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千亿斤粮食工程、中小河流治理等项目,极大改善了镇域农田灌溉条件。但在项目区外,仍然存在黄河水灌溉盲区。一些泵站年久失修无法使用,加上新修水利设施存在投入资金较大、回报周期较长等因素,导致项目区外农民仍靠传统机井浇地,极易受极端天气影响,因此,“抓好农田水利建设”成了该镇民生工作的重头戏。
连通河渠
让黄河水滋润每一块田地
“我们因地制宜,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实际出发,在水利投入、配套政策等方面注重实用为主。”马猛表示,经过反复调研,他们采取河井坑渠并用、排灌蓄滞结合的方式,让黄河水滋润到每一块田地。
采取政府投资的方式,着力解决水利设施“没钱建设”的问题。去年8月份,该镇协调市水利局投资15万元在王末沟和跃丰河交叉口修建了一处扬水站,由镇政府投资6万元安装了变压器。扬水站投用后,每小时可蓄水2000多立方米,辐射周边20多个村1万多亩土地。
采取市场运作的方式,着力解决水利设施规范化管理维护的问题。通过公开招投标,实现扬水站社会竞标托管,由托管公司负责扬水站日常管理、使用、维修,镇政府负责监督,并根据服务群众公益化的原则,对托管公司收取费用的标准进行约束和监管。
采取社会参与的方式,着力解决水利设施最大化使用的问题。扬水站修建后,鼓励和支持周边村庄和农民自筹资金清淤挖沟,共同使用扬水站内蓄水,带动岳王、时家、蔡家、前张屯、后张屯等多个村庄自筹资金将河塘沟渠全部清理提升,扬水站灌溉辐射面积进一步扩大。
从2016年起,该镇通过向上级争取和自筹资金等方式,先后投资170多万元建了五合水库、张太华水库、洼里王水库、郑博士水库,总蓄水量达到80万立方米;同时对双庙高、张太华、石家等村庄进行沟渠水系改造建设,改造沟渠5000米,新增灌溉面积6000多亩。
今年3月份,所有工程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这些农田小水利工程惠及2.2万亩农田、1.2万人口。
“如今真的告别‘看天吃饭’了。” 西徐村村民于传辉满脸笑容。往年一到旱季,为了给自家庄稼抢水,村民们常常争得脸红脖子粗。由于沟渠老化,渗水十分严重,于传辉家的农田又离水塘太远,基本上一碰到干旱就绝收。如今,瞧着清水一路欢歌流入田间,他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藏水于野
旱能灌涝能储
7月2日,南小郭村种植大户郭仁利承包的500多亩田地夏种灌溉接近了尾声。“这次种的麦子为了更加饱满,收割晚了些。但夏种用水一点也没耽误,多亏了镇上修的南郑水库,这次用的全是水库里存的水。”
除了利用好马颊河、跃丰河两条主干河,兴修沟渠打通这两条“任督二脉”,化楼镇还十分重视小水库建设,在“蓄水”上大做文章。
他们采用“春季抗旱浇地防夏涝,雨季除涝蓄水防春旱,春季水少夏季补,夏季水多冬春消”的办法,建设坑塘,科学调配水源。为确保错时引水灌溉,按照“多引多蓄、藏水于野”工作思路,保持了全镇水系蓄水充足,河井塘渠联合运用,有计划地在时间上、空间上调节水资源,排、灌、蓄结合,把需要排的多余水蓄起来,存到缺水时候用,解决水的时空量差,以多补少、以丰补歉,达到旱涝综合治理的目的。
“看镇上这两年兴修水利,我们村也修了一个水库,有备无患,没想到今年还真用上了。”洼里王村党支部书记王好朋乐呵呵地说。他们村去年春天自筹资金,利用村里的洼地修了个小水库,修好后将水库承包给个人养鱼,不光解决了农田用水问题,还增加了集体收入。
温海东表示:“ 旱灾的考验,既在高温酷暑的炙烤中,还在群众对又一个丰收年的憧憬中。战斗在继续,我们必将再接再厉,努力构建‘水源保证、河渠联通、调度有序、灌溉成区’的农业灌溉体系,走上水资源采补平衡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记者|钟伟 编辑|赵治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