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爱珍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的意见》,标志着食品安全监管进入“全链条、全覆盖”的新阶段。
今年央视 “3・15” 晚会曝光“保水虾仁” 磷酸盐含量严重超标问题,再度将食品安全问题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刺痛了公众的神经。然而,守护“舌尖上的安全”,仅靠媒体曝光还远远不够,更需要全社会行动起来,全时段、全链条守护。
食品安全问题,往往出在链条的“断裂处”。过去,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监管存在“分段管理”的弊端,农业农村部门管生产,市场监管部门管流通,信息不对称、责任不清晰,导致监管漏洞频现。《意见》明确提出,要完善食用农产品协同监管,强化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的衔接,建立追溯协作机制,确保每一颗菜、每一块肉都能“追根溯源”。对此,山东早有行动。近年来,德州、青岛等地推行“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农产品上市前必须经过严格检测,附证销售,对农产品质量的监管,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无缝衔接”,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源,在于有些企业逐利忘义、监管机制不完善。从前些年的“苏丹红鸭蛋”“瘦肉精猪肉” ,再到如今的“保水虾仁”,产生的背后,有的是因为监管缺失、小作坊“漏网”,有的是因为违法成本太低,企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惜铤而走险。要从源头上杜绝这些问题,必须从“治标”转向“治本”。既要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让违法者付出沉重代价,也要推动食品产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技术,提升食品安全水平。比如山东潍坊,就启动了“绿色食品产业园”项目,探索“产业+监管”双重升级的模式,为食品安全提供了长效保障。
守护“舌尖上的安全”,不仅是政府部门的责任,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意见》提出,要畅通举报渠道,鼓励食品从业者及相关人员举报违法违规行为。今年5月,市场监管总局将上线“全国食品安全举报系统”,让公众成为食品安全的“监督员”,为全民参与监督食品安全畅通了渠道。在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新消费业态兴起的当下,消费者更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不断提高食品安全知识水平,学会辨别食品的优劣,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监督,发现问题及时举报,让不安全食品无处遁形。
食品安全,关乎每个人的健康与幸福。从田间到餐桌,从传统业态到新兴模式,“舌尖上的安全”保卫战,需要我们携手并肩、久久为功,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让每一口食物都安全、每一顿饭都放心。
(作者单位:德州日报社)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胥爱珍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