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杰
巍巍青山埋忠骨,朵朵白花祭英魂。清明节将至,这个源自上古、融合寒食与上巳的传统节日,承载着慎终追远、缅怀先烈、亲近自然的厚重文化。在时代浪潮下,如何让清明节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延续,成为我们亟待思考的命题。
深挖本土红色资源,让英烈精神“活”在当下。作为冀鲁边区革命老区,德州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遗产。近年来,德州创新打造“英烈文化+”模式,组建宁津渤海军区教导旅精神宣讲报告团,将乐陵冀鲁边区革命纪念馆的文物故事制作成短视频呈现。这种创新表达打破了传统纪念活动的时空局限,使抽象的革命精神变得可触可感。
传承非遗传统技艺,让英烈精神“火”在当下。国家级非遗项目德州黑陶不再局限于传统器型,艺人们创作了“长征组歌”“抗日烽火”等系列革命题材作品,用千年技艺讲述百年党史。在德城区非遗工坊,剪纸传承人指导青少年剪制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炸碉堡等英雄群像,一幅幅红色剪纸成为流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载体,在社区、校园广泛传播。这种创造性转化,巧妙地将非遗技艺与红色教育紧密相连,既为非遗技艺注入时代活力,又为红色教育提供了艺术载体,实现了“1+1>2”的倍增效应。
构建行走的思政课,让英烈精神“燃”在当下。德州精心串联冀鲁边区革命纪念馆、劳模精神教育基地等红色地标,打造出“传红色根脉”主题旅游线路,赓续精神血脉。在庆云县尚堂镇,利用VR、AR、3D等技术,创新打造“重走长征路”等沉浸式教育课堂,让参观者身临其境重走红军路,深刻感悟革命精神的内涵。这些文旅融合实践,巧妙地将清明节慎终追远的传统内涵与爱国主义教育有机结合,使文化传承从单向灌输变为多维互动,极大地激发了大众尤其是青少年对红色文化的热情。
(作者单位:陵城区神头镇政府)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榕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