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文明祭祀,别样清明一样情


车横

据3月31日山东省民政厅消息,为更好地满足群众文明低碳祭扫需求,济南、德州等全省多地民政部门或殡葬服务机构搭建了网络祭扫平台,为群众提供网上祭扫服务,倡议城乡居民通过网络祭祀等方式遥寄哀思、缅怀先人。此前,省市两级民政部门发布倡议书,呼吁以文明之举寄哀思,以绿色之行护家园。

又是一年清明时,慎终追远寄哀思。从焚香烧纸到云端寄思,从爆竹喧天到静默追怀,祭祀方式的嬗变恰似春泥护花,又如春雨润物,让清明文化在传承中绽放出新的生机。

祭祀之要义,在于以诚敬之心传递血脉中的温情。《论语》有言“祭如在”,道出了仪式的本质不在于形式铺陈,而在于内心的庄重与虔诚。数字化手段让思念穿越时空阻隔,鲜花薄酒取代漫天纸灰,集体公祭凝聚共同记忆,这些看似“不传统”的方式恰恰延续着最本真的传统内核。科技与人文的深度融合,让清明文化在保持精神内核的同时获得了更具时代特质的表达方式。

绿色转型的迫切需求为清明文化注入新的价值维度。古人“天人合一”的智慧,在今日演化为对生态文明的深刻认知。每年清明节因祭扫活动引发的火灾事件屡见不鲜,这不仅威胁着绿水青山,更与清明本真的追思之意背道而驰。环保理念与祭祀文化的交融,让人们逐渐意识到,守护祖先生息之地的青山常在,或许比在焦土上摆祭品、烧纸钱更能体现对先人的敬意。

方兴未艾的文明祭祀新风正在重构现代社会的精神坐标。从家族祠堂到网络纪念馆,从个体追思到集体公祭,祭祀空间的延展折射出社会关系的深刻变革。这种转变打破了血缘与地域的藩篱,让英雄先烈、文化先贤都能获得平等的纪念。年轻人在数字纪念馆为先烈点亮蜡烛,海外游子借助云端与故乡亲人隔空对话,清明文化已然升华为凝聚民族情感的精神纽带。

今天,站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人们愈发清晰地发现,祭祀形式的演进恰是文化生命力的明证。指尖轻触屏幕传递思念,清风明月成为最好的祭品,文明的火种替代燃烧的纸钱,这样的清明非但没有稀释情感的浓度,反而让追思超越了物质表象,直抵内心。这种转变既是应对现实挑战的智慧选择,更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

年年清明,今又清明。变化的是祭祀方式,永远不变的是那颗心、那份情。让我们以更开阔的胸襟拥抱形式上的变化,让清明所承载的孝亲感恩、敬畏自然、珍视生命的精神内核,在文明新风中绽放出永恒的光芒。

(作者系德州日报通讯员)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胥爱珍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

(作者:​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