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新月
近日,夏津一对新人舍弃传统的豪车车队,让公交车摇身一变成为婚车,在亲朋好友的见证下开启甜蜜新生活。在追求个性化与独特体验的时代,年轻人对传统婚礼形式的创新层出不穷,这种婚礼形式不仅是一种简单的庆祝方式改变,更反映出当代年轻人在价值观和生活态度上的深刻转变。
挣脱“面子”枷锁,回归情感本真。传统婚礼中,豪车接亲、铺张宴席往往被视为“排场和面子”的象征,但夏津县这对新人却用公交车颠覆了这一观念。新郎直言:“我们更注重结婚的氛围而非形式,不想被攀比绑架。事实上,类似摒弃传统奢华婚俗、回归情感本质的案例,并非个例。在运城垣曲县、济南章丘区等地,越来越多的新人纷纷选择取消高额改口费、大幅简化婚礼流程等方式,将婚礼从一味追求外在“面子工程”,巧妙转化为亲朋好友间真挚的“情感共鸣”。这种转变的背后,是年轻人对“仪式感”的重新定义:仪式感不再等同于奢侈,而是有创意和有心意。公交车接亲,其宽敞空间为亲友欢聚营造了轻松氛围,其低碳环保属性更是与年轻人所推崇的“共享”理念完美契合,为婚礼注入了别样的活力。
个体创新引领,推动社会价值重塑。用公交车做婚车,不仅是婚礼形式的创新,更映射出社会价值观的悄然转变。一方面,这体现了年轻人用低碳婚礼回应国家“双碳”战略,将个人选择升华为时代担当。另一方面,从最初少数年轻人的大胆尝试,到如今引发众多同龄人纷纷效仿,这一现象有力印证了“榜样效应”的巨大影响力。社会文明为婚礼形式提供了多元选择,而并非去强制约束,激发了公众参与文明建设的主动性。
政民携手共进,助力新风尚落地生根。夏津县这对新人的选择并非偶然,而是地方政策积极推动与民间自主自觉相互作用的成果。近年来,德州市大力倡导“红白喜事新风尚”,通过制定明确、细致的婚丧礼俗标准,树立一系列正面典型案例等,切实为群众减轻经济负担与人情压力。在陵城区,“零彩礼”现象火爆“出圈”,不久前,一对新人别出心裁地将婚礼现场搭建在新郎家门口,几束清新淡雅的鲜花、家门口刚刚抽芽的绿植,成为天然又别致的装饰物,简约而不失温馨。德州市成功地将婚俗改革从单纯的口号宣传,扎扎实实地落地为生动的社会实践,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夏津县这对新人的案例再次证明,移风易俗并非对传统的全盘否定与抛弃,而是巧妙地通过创新形式,为传统习俗注入契合时代发展的全新内涵。当越来越多的新人勇敢选择 “为爱减负”,当政府部门与社会各界协同发力,提供更为丰富多样的文明选项。这也启发我们,在追求幸福时,更应注重情感内涵、社会互动与环境责任,让生活中的每一个重要时刻都更具意义。
(作者单位:夏津县委宣传部)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榕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