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横
4月24日,德州宁津餐饮店店主谢金虎登上了大众新闻客户端封面。自10年前设立“爱心早餐供应点”以来,这位80后店主用“本地特色菜”——馒头、鸡蛋、粥和咸菜,累计为环卫工提供了近19万份免费早餐,共投入56万元。
这份爱心早餐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从不标榜“施舍”。在谢金虎的柏源鸡胗店里,环卫工从不是低头接受救济的“弱势群体”,而是能唠家常、提建议的“老伙计”:有人嫌咸菜齁嗓子,店主立马改进;听说有人想吃软乎馒头,蒸屉里多了份掐着花边的面食。善意最动人的模样,就是让每个推门而入的人都能喝出自家灶台的滋味,让每一位环卫工受助后依然能挺直腰杆。
这份跨越10年的坚持,诠释了“善”的真谛。当初,“作秀”的质疑声鼎沸时,谢金虎用凌晨四点半的备餐身影回应;在“撑不过三个月”的预言里,红色计数器挂成了沉默的宣言。这让人想起山东乡间晒酱的老手艺——酱缸要日日翻搅,少一天就变味。善行亦是如此,时间才是试金石。真正的善意,经得起岁月漫长又严苛的淬炼。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份善意在流动中不断增值。宁津县政协“社情民意信息收集点”的牌子挂上门头后,收集民意的本子躺在早餐桌上,吃着免费早餐的环卫工化身社区治理的“流动探头”,端着小米粥的街坊开始为小区下水道堵塞发声。最朴素的利他行为,往往能生长出最丰饶的公共价值;个体的善念经过岁月沉淀,终会滋养整片土地。如今,谢金虎的“灶火”已温暖一座城。
从这个意义上讲,小城故事里其实藏着“大文明”的密码。在效率至上的时代,总需要些“吃亏”的坚持来平衡城市的温度。宁津街头的红色数字牌,不仅记录着凡人善举,更铭刻着普通人对体面生活的守护。商业逻辑主动为人性温度让位,个体善举升华为公共精神,这座鲁西北小城在早餐升腾的雾气中,完成了对现代文明的生动注解。
高楼林立的城市总在追逐宏大叙事,但真正支撑文明基座的,往往是谢金虎们灶台前的身影。那些被粥米暖热的清晨,那些在热气中传递的关怀,构成了城市文明最坚实的底座。更多人开始相信“温暖传着传着就旺了”,守望相助成为无需言说的默契,这才是免费早餐最珍贵的馈赠。衡量一座城市的高度,不在于城市外表有多么光鲜,而在于街头巷尾飘散着多少不期而遇的温暖。
(作者系德州日报通讯员)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榕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