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守正创新,让文化书院绽放“时代光彩”


□张树鹏

文化书院,这一承载千年文脉的精神符号,在新时代被赋予全新内涵。从古代文人论道的学术殿堂,到如今全民共享的文化教育空间,德州创新实践,以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为依托,将传统书院精神与现代文明实践深度融合,打造全龄覆盖的社区文化书院,通过“政府搭台、社会参与、百姓受益” 的运作模式,走出一条基层文化服务的创新之路。

公益与市场双轮驱动,激活文化服务“造血功能”。德州深挖书院文化底蕴,探索“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发展路径,创新打造“公益性+市场化”双轮驱动模式,通过低偿课程来补贴公益服务,形成“以文养文”的良性循环。武城县新华书店文化书院教学点开展脱口秀演出、青年夜校、畅享青春音乐汇等活动,所得收益反哺老年课堂、亲子研学训练营等公益活动。这种“双轨制”创新背后,使公益性与市场化实现有机融合,让文化书院从“输血式”供给转向“造血式”发展,真正实现“建得起、用得好、可持续”。

多元主体参与,构建“没有围墙”的育人联盟。师资力量是文化书院教育教学服务的基本保障,一支“数量充足、人员稳定、结构合理、业务精通”的教师队伍对文化书院的发展至关重要。德州充分发挥老年大学、职业教育中心等师资力量,组建“专业师资库”,同时邀请有意愿、有能力的行业专家、非遗传承人等组建“社区能人库”。“文化先行官”项目通过订单化培植文化队伍,依托本土达人培育社区艺术团、合唱团、民乐团、民俗社、书画社、摄影社等“三团三社”师资力量。这种“人人皆可为师”的模式,不仅降低了运营成本,更激活了社区内生动力,真正实现了“文化服务由人民共创”。

全龄覆盖与精准供给,绘就终身学习“实景图”。精准供给的前提在于需求解码,区别于传统公共文化服务的粗放模式,德州文化书院建立起覆盖全年龄段的需求图谱。针对“一老一青一小”群体,定制差异化课程。比如,针对老年人群体,开设提供琴棋书画、医疗保健、智能技术应用等内容;针对青少年群体,开展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校外研学等活动;面向家长、儿童群体,开展科学育儿、家风家教等教育。越来越多的社区通过“订单式”课程征集,让群众成为文化创新创造的主体。这种“用户思维”下的课程设计,既实现了“送文化”与“众文化”的有序转变,又实现了“送文化”与“创文化”的有序转变。

当千家万户在书院中品读经典、习得技艺、共话家常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座座文化地标的崛起,更是一个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找回精神原乡的坚定步履。文化书院的灯火,正照亮新时代的崭新未来。

(作者单位:武城县委宣传部)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榕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