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群众体育 打造“活力德州”
□本报评论员
初夏时节,草木葳蕤,运动之风正盛。5月10日,德州市第十五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在市体育公园隆重开幕。这场为期7个月的盛会,设置了篮球、足球、乒乓球等20余项赛事,覆盖各年龄段、各行业人群,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点燃全民健身热情,为城市注入蓬勃活力。
群众体育是幸福生活的基石,也是现代化强市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们坚持以特色体育名城建设为引领,连续两年把丰富群众体育活动纳入重点民生项目,先后投资20余亿元用于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1万余场次,培育出海峡两岸八极拳交流大会等特色鲜明的本土赛事品牌,成功举办中国板式网球巡回赛等精品赛事。丰富多彩的赛事带动了全民健身的热潮,运动如今已经成为德州的鲜明底色。每天清晨,公园里跑步的身影、广场上舞动的旋律、球场上挥洒的汗水,无不展现这座城市的勃勃生机。
随着健康理念深入人心,群众的体育需求呈现多元化、个性化趋势。如何激发运动热情、优化服务供给,实现从“有”到“优”的跨越,成为新时代的必答题。德州市主动作为,将“活跃基层群众文体生活”列入2025年民生实事,并于3月1日正式实施《德州市全民健身条例》,以法治护航全民健身。截至4月底,全市12个县市区公共体育场馆全面实现免费或低收费开放;举办各类赛事2621场次,群众体育生活愈发丰富多彩,全民健身蔚然成风。
全民健身运动会是德州群众体育的重要品牌,更是推动全民健身的优质平台。以此次盛会为契机,我们务必乘势而上,进一步集聚全市上下的资源和力量,在细微处下功夫,在精准上做文章,着力补齐群众体育事业发展中的短板与弱项,让健身真正融入百姓生活。比如,虽然我市持续织密全民健身设施网,但仍有不少市民反映,家门口的健身场地还不够多,周末想打球常常“一场难求”。这就需要我们加快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动“15分钟健身圈”从“有”向“好”升级,让更多闲置空间变身运动场地,让市民抬脚就能锻炼。再比如,各类体育场馆的开放力度近两年不断加大,但如何让开放时间更灵活、服务更贴心,仍是需要探索的方向。有的社区尝试错峰开放、线上预约,有的学校体育设施在节假日向公众敞开大门,这些好做法值得进一步推广。只有真正站在群众角度想问题,才能真正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才能更好地让体育资源“活起来”,惠及更多群众。此外,全民健身不能只靠一年一度的运动会,更要靠日常的“小而美”活动。社区里的广场舞联赛、企业间的职工篮球赛、乡村的趣味运动会……这些接地气的赛事,往往最能调动参与热情。关键是要搭建更多平台,鼓励基层自发组织,让运动成为邻里交流、城乡互动的纽带。
说到底,发展群众体育,政府不能唱“独角戏”,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无论是完善设施、优化服务,还是丰富活动,最终目标都是让运动成为生活习惯,让健康融入城市基因。我们相信,只要全市人民持之以恒、共同努力,德州的全民健身事业一定能迈上新台阶,运动之城、活力德州必将大放异彩。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王贺 摄影|刘振兴 编辑|密霖
审核|张晓航 终审|朱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