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芷琪
日前,德州市各中小学校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助推校园体育发展。这些活动激发了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让他们身上有汗、眼里有光、脚下有力,以朝气蓬勃的姿态茁壮成长。
近年来,“小眼镜”“小胖墩”“小焦虑”等问题在青少年群体中愈发凸显。究其原因,部分学校和家长过分看重文化成绩,忽视了青少年身心教育。长此以往,青少年缺乏必要的运动锻炼,造成身心素质下降,心理压力无法得到有效释放,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威胁。“无体育不教育”,体育不仅能强健体魄,更是缓解心理压力、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我们应高度重视并提供更多的机会与资源,让每个青少年都能够享受到体育锻炼的益处,为他们塑造一个更强壮、更自信、更积极向上的未来。
破除运动认知迷思,筑牢健康理念基石。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五育”协调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暴露出学校体育教学存在机械枯燥的问题。一些学校过于注重应试、体测等硬指标,忽略对学生兴趣和习惯的培养,导致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内生动力不足。近年来,德州市积极构建“体教融合”政策体系,大力推进学校体育“十大”突破项目,如体育器材共享、运动场地开发、亲子体育活动等,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奔向操场、拥抱阳光,享受健康有活力的校园生活。积极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每天校内体育活动不少于1小时,鼓励小课间延长至15分钟,组织“三大球”班级赛,举办全员参与的体育节和运动会,形成“班班有比赛,人人都参与”的局面,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创新体育育人模式,激活青春成长动能。要让体育更好融入校园生活,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还需不断创新。德州市积极探索创新,在推广传统体育进校园过程中,巧妙融合地域特色,让传统体育项目在校园落地生根,大放异彩。庆云县将八极拳技艺编印成教材,推进八极拳进校园、进课程;宁津县龙腾中学融入武文化,修建演武场、组建大刀队,还原《大刀记》抗战故事;乐陵市梦之家学校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尚派形意拳五行拳”“尚派形意拳五行刀”改编成课间操。这些举措不仅点燃了学生的运动热情,还实现了传统文化与体育的有机融合,让文化传承真正“活”起来。同时,部分学校率先引入AI体育教学系统,通过智能跳绳、50米跑等数字化运动项目,让体育课变身“科技课堂”,让孩子们在运动中接触新事物、学习新知识,真正实现寓教于乐。
构建协同推进机制,凝聚全民运动之力。让青少年在“出汗”中健康成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还需多方协同发力,构建完善的保障体系。学校应切实落实学生体质强健计划,创新体育教学方式,开展多样有趣的体育活动,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热情;家长要转变观点,重视孩子身心健康,鼓励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社会各界要精心组织、认真谋划,补足硬件设施短板,丰富赛事活动供给,推动“体育+”融合发展,让青少年成为全民健身的主力军和推动者。
从“有课上”到“上好课”,从“被动参与”到“主动热爱”,让青少年在“出汗”中健康成长需要久久为功。体育精神是活力与奋进的象征,传承和弘扬这一精神,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携手并肩、共同推进。持续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运动观念,让运动健康的理念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使热爱运动成为青少年群体的风尚,将“大德之州”真正打造成运动之城、健康之城、活力之城。
(作者单位:德州日报社)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