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让“土特产”变“金饭碗”


李玉雪

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提升农民收入,实现真正的产业振兴。从“一村一品”的特色种植,到“农业+文旅+教育”的跨界融合,一条以全产业链思维助推乡村振兴的新路径逐渐清晰——它不仅要让农民“富口袋”,更要让乡村“活起来”。

强化链上思维,破解增值密码。在德州武城,一颗辣椒的“逆袭”颇具代表性,通过与韩国农协合作,当地鲜椒以品牌化打入国际市场;在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上的椹果被制成酵素、护肤品,价值翻了几十倍。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趋势,乡村产业的竞争力,正从“产量优势”转向“价值链优势”。当农产品告别“原字号”粗加工,迈向精深加工的“微笑曲线”顶端,一块饼干可能比一袋面粉更赚钱,一盒桑椹面膜或许抵得上一筐鲜果的收益。政府需要做的,是打通从田间到车间的“任督二脉”——培育产业园、引入龙头企业,让农民共享产业链增值红利。

跨界“破圈”,激发农文旅融合活力。庆云县的一个养殖大棚,因融入研学体验和直播带货,年产值飙升至260万元;椹仙村里,游客既能采摘桑椹,又能体验非遗技艺,临走时还会带走几盒椹茶。这种“农业+”模式,本质上是对乡村价值的深度重构,土地不仅是生产资料,更成为文化载体;农民不仅是生产者,更是服务者和传承者。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融合不能止于“挂牌子”“建景点”,而要像德州那样,用非遗活化、场景创新真正留住游客的“脚步”与“钱包”。

用好手机“新农具”,掘金数字富矿。在直播间里卖桃木雕刻的90后手艺人,用无人机巡田的“数字新农人”,经营民宿账号的返乡青年……他们正在改写乡村产业的游戏规则。全产业链思维的关键一环,是让手机变成“新农具”、数据变成“新农资”。山东多地实践表明,当电商物流进村、数字技术下乡,即便偏远村庄也能通过“一根网线”链入大市场,但这需要更多基础设施投入和技能培训——只有当农民会用直播镜头展示产品,懂得以大数据调整种植结构,乡村振兴才能真正插上“数字翅膀”。

全产业链思维的本质,是打破人们对乡村的刻板想象。它不再是“土里刨食”的单一图景,而是一个有品牌溢价、有文化魅力、有科技含量的活力场域。乡村振兴,到底振兴什么?答案或许就在武城辣椒的国际订单里,在椹仙村游客的笑声中,在新农人直播间的点赞数上。

(作者单位:武城县委宣传部)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黄晓龙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

(作者: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