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含笑
“苏超”之火,已然燎原。据统计,江苏省首届城市足球联赛(简称 “苏超”)的相关话题在社交媒体上点击量已经突破10亿,成为了今年夏天最出圈的文化现象之一,全国各地主流媒体纷纷发表评论进行点评。大众日报发表题为《踢出一记文化“好球”》的文章,认为“苏超”正是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江苏实践探索。那么,“苏超”究竟是如何“踢”出的这一记好球?
“苏超”是球赛,又超越球赛。如果要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苏超”,或许很多人都会选择“草根”。没错,“苏超”确实透着一股“草根气”:没有职业联赛中声名远扬的球星,球员是快递员、程序员、教师、学生等等,来自各行各业的足球爱好者。因为热爱,他们相聚在一起,也让足球回归了最纯粹的本质。比如,盐城队35岁的后卫王磊,本职是一名小学数学老师,在关键战中用一记40米远射绝杀对手,视频在抖音播放量超过5000万;南京队的门将李强,白天在快递站分拣包裹,晚上就化身“苏超德赫亚”,单场8次扑救的集锦被网友疯传……这些故事之所以动人,是因为他们让普通人看到:绿茵场上的英雄,不必是“梅西”“C罗”,也可以是你我身边的“张三”“李四”。同时,也让人们感受到,比赛的精彩不仅属于运动员,更属于热爱运动的每个人。
官方媒体“玩梗”,为“苏超”火爆加把力。从宿迁的 “美酒德比” 到无锡的 “太湖三妹内战”,“苏超”的不同场次比赛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特点。苏南、苏北、苏中的球迷们每周在各城市之间频繁 “串门子”,运营团队的 “玩梗经济学”将社交媒体运用得炉火纯青,“快递员前锋” 与 “程序员门将” 的跨界对决在抖音平台创下单条播放量破2亿的惊人纪录,央视频平台更是将 “苏超” 与欧冠、NBA等并列开设专栏。一系列传播策略,让这场业余联赛获得了职业赛事一般的关注度。“楚汉争霸”“早茶德比”“美食大战”等,这些看似戏谑的文化梗,超越了比赛胜负,成为一场场让人忍俊不禁又饱含深意的地域文化狂欢。
找准特色才够“火”,学会跨界才能“赢”。整体来看,“苏超”这一记好球,也是“体育搭台,文旅唱戏”的一台好戏。常州“持有扬州身份证的游客可免费游览常州所有A级景区”、扬州推出“9.9元门票+萝卜干炒饭”、盐城推出“观鸟+观赛套餐”等等,在“苏超”的带动下,江苏各地的酒店、餐饮、交通等行业都迎来了消费高峰。或许,对于江苏而言,这波“天降流量”确实意外,但各地的文旅部门却都在用尽全力去接,而流量带来的当地产业的蓬勃发展和文旅形象的全新展示,才是真正的“意外之喜”。
(作者单位:乐陵市铁营镇人民政府)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胥爱珍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